津遣的拼音、解释、组词
津遣的简介:
jīn qiǎn
1.由水路送行。 2.资助遣送。
1.由水路送行。 2.资助遣送。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由水路送行。《宋史.卷四五九.隐逸传下.谯定传》:「高宗即位,定犹在汴,右丞许翰又荐之,诏宗泽津遣诣行在。」
2. 资助遣送。宋.洪迈《夷坚乙志.卷一四.王俊明》:「靖康改元,颇思其言,命所在津遣,召入禁中询之。」
词语“津遣”在古代汉语中,通常指的是政府派遣官员或士兵到某地执行公务或者驻守。这个词语中的“津”有时可以指渡口、关口等交通要道,“遣”则表示派遣的意思。“津遣”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古文文献中较为常见。
详细解释:
- “津”:古文中常指水路的渡口或关口。
- “遣”:动词,意为派遣、差派。
- “津遣”:即政府或者军事机构将官员、士兵等人员派遣到特定地点执行任务。
造句:
- 汉朝时期,朝廷为了巩固边疆安全,曾多次进行津遣政策,派遣戍卫去驻守边关要塞。
- 公元前105年,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北方的防御,在黄河渡口进行了大规模的津遣活动,派遣了数千士兵。
- 在三国时期,孙权为防备魏军南侵,在长江的重要渡口实行了严格的津遣制度,派遣重兵驻守以防不测。
- 《史记》中记载,秦始皇为了加强对南方的管理,在珠江流域进行了多次津遣行动,派出了大批官员和士兵。
- 战国时期的赵国为了抵御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在黄河渡口实行了严格的津遣政策。
这些造句展示了“津遣”在古代军事、行政管理和交通要道防御中的应用。虽然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此词,但了解其含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