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役的拼音、解释、组词

民役的简介:

mín yì
1.民众所承担的劳役。

  • AI解释

民役》一词通常指的是古代社会或特定历史时期中,由政府安排给普通民众的各种劳役、工作或公共服务。在古代中国尤其是明清两代以前,农民除了承担农业税之外,还需服各种形式的徭役,比如筑城、修路等公共工程的建设。

详细解释

  1. 定义民役是指由官府强制要求普通百姓参与的各种劳动服务活动。
  2. 种类
  3. 工程建筑类:如修路、建桥、筑城等;
  4. 军事类:如随军作战、运输物资等;
  5. 采伐类:如砍伐树木、收集柴火;
  6. 收获与整理作物等。
  7. 特点
  8. 具有强制性,即通常需要民众无偿或低偿地完成政府要求的工作任务。
  9. 影响广泛,涉及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造句

  1. 明朝时期,由于频繁的民役负担,许多农民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
  2. 政府为了修建新的长城,大量征用了民役,导致很多家庭陷入困境。
  3. 虽然古代社会存在繁重的民役,但也有不少英雄豪杰因此锻炼出了坚韧不拔的性格。
  4. 在那个时代,人们常常为完成各种民役而劳苦奔波,甚至有时要抛下农田去服役。
  5. 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不仅要面对沉重的赋税,还要承担额外的民役义务。

分词解释

mín

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主。~国。~法。公~(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居~。~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间。~歌。~谚。~风。~情。4 某族的人:汉~。回~。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渔~。6 非军事的:~品。~航。7 同“苠”。

1 服兵务,从军:从~。现~。2 战事:战~。3 服劳力之事:劳~。徭~。4 使唤:~使。奴~。5 被役使的人:~夫。~徒。仆~。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