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间之音的拼音、解释、组词

桑间之音的简介:

sāng jiān zhī yīn
指淫靡的音乐。同“桑间濮上①”。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桑间,古代卫地名,为淫风流行的地方。桑间之音比喻靡靡亡国之音。参见「濮上之音」条。「间」文献异文作「闲」。《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世浊则礼烦而乐淫,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

桑间之音》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文化的成语,用以形容男女之间非正经的情爱之事,或者泛指粗俗、不雅的娱乐或音乐。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战国策·卫策》,原文为“今君行若此,是教人淫僻也,使民靡敝,令之不详也。”其中提到的“桑间之音”具体指的是古代民间流传的一种以情爱为主题的歌谣或音乐。

详细解释

  • 出处:《战国策·卫策》。
  • 含义:它常用来形容那些带有性暗示或者轻浮意味的言语、歌曲或其他表达形式,尤其是在非正式场合中使用时。
  • 文化背景:“桑间”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在这里常用来象征男女交往的私密场所或空间。而“之音”则指声音,即音乐或是唱歌。

造句

  1. 小说的情节过于轻浮,充满了《桑间之音》,让人感到不适。
  2. 在家庭聚会上,他讲述的故事明显带有《桑间之音》,让大家很尴尬。
  3. 那首歌曲歌词低俗,充满了《桑间之音》的色彩,不适合在公开场合播放。
  4. 为了给公司营造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氛围,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谈论那些带有《桑间之音》的话题。
  5. 文学创作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与表达方式,以免落入《桑间之音》的俗套。

请注意,《桑间之音》这一成语在现代语境中更多地被用作批评的对象,强调其不雅和不当之处。使用时应考虑到场合和听众的感受。

分词解释

sāng

1 落叶灌木,叶子可以喂蚕,果穗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家具或农具,皮可造纸,叶、果均可入药。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葚。~农。~梓(喻乡里,故乡)。沧海~田(形容世事变迁很大)。~榆暮景。2 姓。

jiān,jiàn

1 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中~。~距。~奏。天地之~。2 在一定空间或时间内:田~。人~。3 房子内隔成的部分:里~。衣帽~。~量。4 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一~房。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yīn

1 声,亦特指有节奏的声:声~。~乐(yuè)。~律。~色。~量。~区。~韵。~像。~容(声音、容貌)。弦外之~。2 信息,消息:~信。佳~。~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