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的拼音、解释、组词

八佾的简介:

bā yì
1.亦作"八溢"。亦作"八羽"。 2.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佾﹐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周代天子用的乐舞。佾,指舞列。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八佾」指舞生纵横各八人,共六十四人组成。《论语.八佾》:「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汉.张衡〈东京赋〉:「冠华秉翟,列舞八佾。」

2. 特指祭祀孔子的乐舞。佾生人数的多寡,事关受礼者的身分和地位,故有八佾、六佾、四佾的分别。八佾舞本当用于天子,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公羊家尊孔子为素王,汉平帝追谥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追谥为文宣王,西夏仁宗更追谥为文宣帝,后人乃以八佾舞配祀孔子,以示尊崇。

3. 《论语》篇名。

八佾》是《论语·乡党篇》中的一部分,主要讨论了孔子对音乐和礼仪的看法。在古代,“佾”是指排列成行的乐舞人员,而“八佾”指的是八列十六人这样大规模的乐舞表演。据《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所以当孔子看到季氏(鲁国执政贵族之一)用了八佾之舞时,他非常震惊,并指出这是僭越的行为,违反了等级制度。

【详细解释】 1. 孔子对《八佾》的批判:孔子在这里表达的是他对礼制严格的遵守和维护。他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奢侈浪费和过度娱乐是对传统礼制的一种挑战。 2. 礼乐文化的体现: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中关于礼与乐的重要性,强调了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

【造句】 1. 孔子一生致力于弘扬礼乐文化,在《八佾》篇中对季氏僭用八佾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2. 《八佾》是孔子在面对当时贵族阶层奢侈享乐现象时所发表的重要观点,强调了等级制度的重要性。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礼仪习惯,就像《八佾》所描述的情况一样。 4. 在今天的教育中,《八佾》篇可以用来教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意义。 5. 通过学习《八佾》,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孔子关于等级制度的思想以及他对维护社会秩序的关注。

分词解释

1 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面玲珑。~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