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热肠的拼音、解释、组词

古道热肠的简介:

gǔ dào rè cháng
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热肠:热心肠。指待人真诚、热情。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有上古时代淳朴仁厚的风范,及乐于助人的心肠。形容待人仁厚、热心。※#语或出《官场现形记.第四四回》。

2. ※#《官场现形记.第四四回》1>申守尧更觉羞愧,无地自容,意思又想过来,趁势吆喝老妈两句。谁知老妈早已跑掉;靴子帽子衣包,都丢在地下,没有人拿。申守尧更急得没法。随凤占说:「可惜兄弟还要到别处拜客,否则就叫我的跟班的,替你拎了回去了。」申守尧道:「不消费心。」几个人当中,毕竟是老头子秦梅士古道热肠,便说:「守兄的衣帽脱下来,没有人拿,我们怎么走呢?」说完,喊了一声:「小狗子。」只见一个黄肌瘦的小厮,应了一声,跑过来,叫了一声:「爸爸。」一旁侍立,却举起一只袖子来擦鼻涕。老头子道:「这位是随老伯,这位是申老伯,见过了没有?」小狗子说:「申老伯是认得的;只有随老伯没有见过。」老头就叫他请安。小狗子果然请了一个安,叫了声:「老伯。」随凤占便晓得是老头子的儿子了。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清.邹弢《三借庐笔谈.卷四.余成之》。〔参考资料〕 清.邹弢《三借庐笔谈.卷四.余成之》同邑余成之,杨蓉裳先生宅相也。古道热肠,颇有任侠气。余因马君相如,获与君交。余多愁,复性懒,君驰书规诫,言不惮烦。

3. 「古道热肠」是指人有上古时代淳朴仁厚的风范,及乐于助人的心肠。常见于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第四四回》。《官场现形记》是清末著名的长篇小说,共六十回,作者李宝嘉。全书以暴露晚清官场黑暗为主题。当时政治黑暗,仕途非常杂乱,只要有钱,就算是目不识丁,也可以作官。在四十四回中,描写一个名叫申守尧的人,他是个府经班子,但愈作愈穷,穷到家里没米可煮,只有拿东西去典当。一天申守尧跟一班佐杂们在聊天时,申守尧家里帮他拿衣帽的老妈子走了过来,向申守尧说道:「老爷的事情完了没有?衣裳脱下来交代给我,我好替你拿回去。家里今天还没米下锅,太太叫我去当当,我要回去了!」申守尧听到老妈子说出他的窘况,觉得很丢脸,就打了老妈子一巴掌,把老妈子气跑了,鞋子、帽子都丢在地上。一干人中有个叫秦梅士的老头子,非常热心,他说:「守兄的衣帽脱下来没有人拿,我们怎么走呢?」就要他的跟班帮申守尧拿回家去。「古道热肠」这句成语就是用来形容待人仁厚、热心。

1. 形容待人仁厚、热心。【例】老王为人古道热肠,慈善义举一向不落人后。

1. 形容待人仁厚、热心。《中国现在记》第一一回:「况且老哥这样古道热肠的人,自然是投无不利。」

古道热肠》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指一个人心地善良、热情如火、乐于助人。这里的“古道”指的是古代行人的道路,“热肠”则形容内心的温度高,比喻热心肠的人。这个词常用来形容那些为人坦诚、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

详细解释:

  • 古道:在此处象征着一种传统美德,即古人走过的道路,代表了一种古老而高尚的道德标准。
  • 热肠:意味着内心的热情和善良,比喻一个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形容人热心、慷慨、热情如火。

造句:

  1. 张老师对学生们总是古道热肠,无论谁遇到困难都会伸出援手帮助他们。
  2. 老李是个古道热肠的人,在社区志愿服务中经常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
  3. 在这次捐款活动中,小明家虽然经济条件一般,但依然古道热肠地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
  4. 古道热肠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我们每个人都应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5. 小王不仅工作上认真负责,生活中也是个古道热肠的热心人,经常参加社区服务活动。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到,《古道热肠》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一个人内心的真诚与善良,也展示了其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人格魅力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分词解释

1 时代久远的,过去的,与“今”相对:~代。~稀(人七十岁的代称,源于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来稀”)。~典。~风。~训。~道(a.指古代的道理;b.古朴;c.古老的道路)。2 古体诗的简称:五~(五言古诗)。七~(七言古诗)。3 姓。

1 温度高,感觉温度高,与“冷”相对:~水。~带。灼~。~度。水深火~(喻人民生活处境异常艰难痛苦)。2 身体发烧:~症。3 使温度升高:~敷。4 情意深:~心。~情。~忱。~切。~血。~爱。5 旺、盛:~闹。~潮。~火朝天。6 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中。7 受很多人普遍欢迎、关注的:~销。~门儿。8 物理学上指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发出的一种能:~能。~力学(研究热能和别种能相互转化的科学)。9 放射性强:~核武器。

cháng

1 人或动物内脏之一,呈长管形,主管消化和吸收养分,分“大肠”、“小肠”等部:~子。~衣。肝~寸断。羊~小道。脑满~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