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牧的拼音、解释、组词

刍牧的简介:

chú mù
1.割草放牧。 2.放牧的人。 3.家畜。指马牛羊之类。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放牲畜吃草。《左传.昭公六年》:「禁刍牧,采樵不入田。」《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秋,魏镇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

词语“刍牧”是一个较为古雅且不常用的词汇,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刍”和“牧”。在古代汉语中,“刍”通常指的是草料或用来喂养牲畜的饲料;而“牧”则是指放养、饲养动物的行为。因此,整体上,“刍牧”可以理解为与畜牧业相关的内容,特别是那些与提供给牲畜食用的草料以及对这些牲畜进行管理相关的活动。

详细解释

  1. :在古代文献中多用来表示用于喂养家畜、马匹等动物的食物。
  2. :意指放牧或饲养的意思,泛指管理和照料动物的行为。

综上所述,“刍牧”可以被理解为与畜牧业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草料的准备和供给以及对牲畜的管理养护。这一词汇体现了古人对于农业生产中草料供应的关注及其重要性。

造句

  1. 在古代,农民们除了种植粮食作物外,还要负责“刍牧”工作,以确保家中的牛羊能够得到足够的饲料。
  2. 古代中国有许多关于如何进行高效“刍牧”的专著和农书。
  3.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许多农场主开始注重精细化的“刍牧”管理方式。
  4. “刍牧”技术的进步对于古代社会畜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5. 在古代,“刍牧”不仅是农民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更是家庭经济能否稳定的关键因素。

通过以上解释和造句,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

分词解释

chú

1 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秣(饲养牛马的草料)。反~。2 割草:~荛(割草称“刍”,打柴称“荛”。指割草打柴的人。后常用作向人陈述意见的谦辞)。~言(常用来谦称自己的言论)。~议(同“刍言”)。3 草把:~灵(古代送葬用的茅草扎的人马)。

1 放养牲口:~童。畜~。~场。放~。游~。~民。~歌。~群。2 治:~民(治理人民)。3 古代治民之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