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合的拼音、解释、组词

勘合的简介:

kān hé/gě
1.验对符契。古时符契文书,上盖印信,分为两半,当事双方各执一半。用时将二符契相并,验对骑缝印信,作为凭证。凡调遣军队﹑车驾出入皇城﹑官吏驰驿等,均须勘合。 2.指勘合时所用的符契。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核验符契。古时以竹木作符契,上盖印信,分为两半,当事双方各执一半,用时二符契相合,勘验真假,称为「勘合」。凡调遣军队、车驾出入京城、官吏驰驿等,均须勘合。

2. 勘合时的符契。《警世通言.卷一七.钝秀才一朝交泰》:「又将银五十两买了个勘合,驰驿到京。」

勘合》一词在古代汉语中特指一种官方文书或凭证,主要用于验证和确认身份、货物等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它通常由双方共同持有或使用,在特定情况下进行核对检查以确保相符无误。现代汉语中,“勘合”这个词语的用法相对较少,但在某些专业领域或者古籍研究中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详细解释:

  • 定义:古代官府间交换文书、货物时,双方各持一份相同或内容相关的凭证。
  • 作用:用于验明正身及交易物品的真实性。这种制度在古代主要用于防止假冒伪劣商品的流通和保护官员认真履行职责。
  • 形成过程:通常是官方根据实际需求定制的专用凭证,由专门机构负责制作并颁发。

造句示例:

  1. 这份勘合是朝廷特批给使臣出访外国的唯一证明,不可伪造。
  2. 古代商人进行跨州贸易时,必须出示双方签字盖章的勘合以证实交易的真实性。
  3. 在明清时期的官府文书往来中,“勘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验证手段,用于确认文件的真实性和双方的身份。
  4.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我们发现“勘合”制度在宋朝达到了一个非常发达和成熟的状态。
  5.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再使用传统的“勘合”,但在某些需要严格身份认证的场合下,类似的机制仍然存在。

以上是对《勘合》一词及相关内容的详细解释及造句示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kān

1 校对,复看核定:~核。~正。~误。校~。2 实现调查,探测:~测。~探。~查。3 审问囚犯:~问。推~。

hé,gě

1 闭,对拢:~眼。~抱。珠连璧~。貌~神离。2 聚集:~力。~办。~股。~资。3 不违背,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应或相符:~格。~法。情投意~。4 应该:~该。~当。“文章~为时而著,诗歌~为时而作”。5 总共,全:~家欢乐。6 计,折算:~多少钱。7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