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卫兵的拼音、解释、组词
红卫兵的简介:
hóng/gōng wèi bīng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清华大学附中部分学生于5月29日首先成立红卫兵组织,其后,北京和外地许多学校也相继仿效。8月1日毛泽东写信给清华大学附中红卫兵,向他们表示“热烈的支持”。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佩带了红卫兵袖章,接见全国各地来京的师生和红卫兵。从此,红卫兵组织迅速推向全国大、中学校。他们在林彪、江青等的煽动下,到处“造反”,乱揪乱斗,参与夺权,打派仗,搞武斗,造成极严重的后果。1978年8月中共中央转发共青团十大筹委会《关于红卫兵问题的请示报告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清华大学附中部分学生于5月29日首先成立红卫兵组织,其后,北京和外地许多学校也相继仿效。8月1日毛泽东写信给清华大学附中红卫兵,向他们表示“热烈的支持”。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佩带了红卫兵袖章,接见全国各地来京的师生和红卫兵。从此,红卫兵组织迅速推向全国大、中学校。他们在林彪、江青等的煽动下,到处“造反”,乱揪乱斗,参与夺权,打派仗,搞武斗,造成极严重的后果。1978年8月中共中央转发共青团十大筹委会《关于红卫兵问题的请示报告
- AI解释
词语“红卫兵”是指中国历史上特定时期的一种身份和组织形式,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它的全称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革命群众组织”,是一个由青少年(包括学生)组成的团体,在当时作为毛泽东思想的宣传者和捍卫者。
详细解释
- 背景:红卫兵的兴起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目的是发动广大民众起来批判所谓的“走资派”(即被认为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人),以及对社会进行一场全面的文化、思想改造。
- 组成:成员主要是学校的学生,他们通常会戴着红卫兵的徽章或臂章,穿着统一的制服。组织结构从地方到中央都有分布,形成了一个层级分明的体系。
- 活动内容:红卫兵经常进行批斗会、检讨会等活动,也参与了对一些被认为是“反动”的书籍和作品的批判与销毁。他们还被鼓励进入工厂、农村等地进行宣传工作。
- 影响:尽管红卫兵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成为了一种广泛的社会力量,并且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但其最终也被认为是这一历史时期中错误的做法之一。
造句
-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作为一名红卫兵,积极投身于批斗大会。
- 当年,他们作为红卫兵的一员,见证了那些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
- 虽然红卫兵的身份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那段历史仍旧值得人们反思。
- 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中,就再现了那个年代红卫兵生活的场景。
- 红卫兵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扮演的角色提醒我们警惕极端思想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分词解释
红
hóng,gōng
1 像鲜血的颜色:~色。~叶。~灯。~尘。~包。~烧。~润。~艳艳。~口白牙。~绳系足(旧指男女前生注定的姻缘)。2 象征顺利或受人宠信:~人。~运。~角(jué)儿(受观众欢迎的演员)。走~。3 喜庆:~媒(媒人)。~蛋。~白喜事(结婚和喜丧合称)。4 象征革命:~军。~色根据地,~色政权。5 指营业的纯利润:~利。分~。6 特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研究:~学。
卫
wèi
1 保护,防护:保~。捍~。~道(卫护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如“~~士”)。~戍(警备,多用于首都)。~冕。2 防护人员:警~。后~。3 古代称驴:“策双~来迎”。4 中国明代驻兵的地点(后只用于地名):威海~(在山东省)。5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6 姓。
兵
bīng
1 武器:~器。~刃。~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2 战士,军队:~士。~卒。~丁。~戎相见(指武装冲突)。3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法。~家。~机。~衅(战争的争端)。~书。~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荒马乱。~贵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