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的拼音、解释、组词

火龙的简介:

huǒ lóng
①形容连成一串的灯火或连成一线的火焰:大堤上的灯笼火把像一条~ㄧ~乘着风势迅速延伸。②〈方〉从炉灶通向烟囱的倾斜的孔道。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火形和龙形的图案,多用于古代帝王的服饰。《左传.桓公二年》:「火龙黼黻,昭其文也。」晋.杜预.注:「火,画火也;龙,画龙也。」

2. 神话传说中口中喷火的神龙。唐.王毂〈苦热行〉:「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3. 形容连绵不绝的灯火。唐.玄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诗:「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

4. 形容燃烧的烈火。宋.梅尧臣〈送黄殿丞通判润州〉诗:「前年江州飞火龙,楼殿化尽山将镕。」

词语:火龙

解释:

“火龙”是一个在古代文学和民间传说中常见的形象。它不仅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也广泛存在于东亚乃至更远地区的文化传统中。在这些故事里,“火龙”常被描述为一种拥有火焰之身的神奇生物,它们能够喷射出烈焰来攻击敌人或驱赶邪恶。

  1. 神话传说角度: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火龙”常常与帝王、皇权象征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史记·封禅书》里记载着:“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于甘泉山遇天降紫气,见‘火龙’现世。”这里“火龙”的出现被认为是祥瑞之兆。

  2. 文学艺术角度:在一些古代诗词、小说中,“火龙”作为比喻或象征性的存在,被用来描绘宏伟的场景或是表达壮志凌云的情感。如明代诗人高启《春昼》:“金凤衔花满殿香,火龙翻浪照天光。”

  3. 民间故事角度:在很多地方的民间传说中,“火龙”常被视为一种可以带来吉祥、保护村庄或个人免遭灾难的守护神物。

  4. 现代运用角度:虽然“火龙”作为古代神话中的形象,但在当代文化中也多有表现。如动画电影、电视剧等作品中会设计出这种元素,并赋予其新的故事情节和意义。

造句:

  1. 在《封神榜》这部古典名著里,姜子牙率领着一队金光闪闪的火龙来助阵。
  2. 当年他从龙宫带回来一只火龙作为礼物送给公主。
  3. 随着夜幕降临,火龙广场上的巨型焰火表演将整座城市装点得如梦似幻。
  4. 火龙山景区里那些栩栩如生的石雕仿佛随时都会化作活物一般。
  5. 少年张三在江湖上扬名立万的故事,就像一条蜿蜒翻腾于云霄之上的火龙一样传奇。

分词解释

huǒ

1 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力。~烛。~源。~焰。烟~。~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2 紧急:~速。十万~急。3 指枪炮弹药等:~药。~炮。4 发怒,怒气:~暴。~性。5 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毒~攻心。6 形容红色的:~红。~腿。7 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8 姓。

lóng

1 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舟。~灯。~宫。~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点睛。~蟠虎踞。2 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恐~。3 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颜。~体。~袍。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