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马的拼音、解释、组词
扣马的简介:
kòu mǎ
1.拉住马不使行进。 2.《史记.伯夷列传》载: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不听,乃逃入首阳山。后以"扣马"为直谏之典。
1.拉住马不使行进。 2.《史记.伯夷列传》载: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不听,乃逃入首阳山。后以"扣马"为直谏之典。
- AI解释
《扣马》,这个词组在古代汉语中是较为正式和书面化的表达方式,常用于描述一种特定的历史或文学情境。它通常指的是某人在战马前下马请求,或是以扣住战马缰绳的方式向对方求情、申诉或恳求的一种行为。这个词语往往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并且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
解释如下: - 扣:本意为用手指钩住物体。 - 马:此处特指供战斗之用的战马,象征着身份地位或者某种权力的代表。 - 结合上下文,“扣马”常用于形容在战争或争执的情境下,一方通过这种方式来请求停战、投降或其他形式的合作。
举几个使用“扣马”的造句示例: 1. 在古代战场上,他勇敢地扣住了敌方将领坐骑的缰绳,用求和的诚意打动了对方。 2. 历史小说中描述的英雄人物,在生死攸关之时,曾多次利用扣马的方式成功化解了冲突。 3. 为了防止战事升级,使臣在敌国大军前叩马而谏,希望能够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 4. 在一个以武力为尊的社会里,他选择了一种不寻常的方法——扣马,请教一位智者关于治世之策。 5. 古代诗人笔下的故事中,常有英雄豪杰在关键时刻,果断地扣住战马缰绳,做出重要决策的情节。
需要注意的是,“扣马”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较为罕见,并且更多出现在古典文学作品、历史题材影视剧中。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