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四镇的拼音、解释、组词

安西四镇的简介:

ān xī sì zhèn
1.唐代设在西域的四个军事重镇。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一作碎叶)。始设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9年1月),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罢,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复。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为吐蕃所陷,改碎叶为四镇之一。长寿二年(公元693年),破吐蕃,复置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四镇,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弃碎叶城于西突厥十姓可汗,又改以焉耆为四镇之一。安史乱后陷于吐蕃。

  • AI解释

《安西四镇》是指唐朝时期在西域设置的四个军事要地,分别是龟兹、于阗、焉耆和疏勒。这四个地方位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上,对维护唐朝在西域地区的稳定与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安西”则是指这些军事据点的总称。

详细解释

  • 龟兹(今新疆库车):这里曾是古龟兹国的首都,以佛教石窟艺术闻名。
  • 于阗(今新疆和田):古代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要站点,亦是一个佛教文化中心。
  • 焉耆(今新疆尉犁县境内及周边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部边缘,是古时的农业重镇。
  • 疏勒(今喀什及其附近区域):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也是唐朝时期的一个重要边防要塞。

这些地方不仅在军事上至关重要,也促进了唐朝与中亚、西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其中以龟兹和于阗的文化交流最为显著,佛教文化的传播和艺术的交流在此地达到了较高水平。

造句

  1. 唐朝时期的安西四镇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据点。
  2. 安西四镇在唐朝时期有效地维护了西域的安全与稳定。
  3. 龟兹、于阗等地作为安西四镇的一部分,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4. 焉耆的农业发展为安西四镇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
  5. 疏勒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贸易站,促进了唐朝与周边国家的交往。

分词解释

ān

1 平静,稳定:~定。~心。~宁。~稳。~闲。~身立命。~邦定国。2 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民。~慰。~抚。3 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4 没有危险,不受威协:平~。转危为~。5 装设:~置。~家立业。6 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他~的什么心?7 疑问词,哪里:~能如此?8 姓。
西

1 方向,太阳落下的一边,与“东”相对:~面。~晒。~域。~方。~席(旧时对幕友或家塾教师的敬称。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亦称“西宾”)。~宫(借指妃嫔)。2 事物的样式或方法属于西方的(多指欧美各国):~学。~画。~餐。~医。3 姓。

1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zhèn

1 压:~尺(用金属、玉石等制成的尺形文具,用来压书和纸。亦称“镇纸”,“压尺”)。~痛。2 以武力维持安定:~压(用强力压制,不许进行政治活动)。~反。~服。~慑。~守。3 安定:~静。~定。4 军事上重要的地方:边防重~。5 中国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单位。6 较大的集市:城~。村~。7 把饮料等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凉:冰~。8 整个一段时间:~日(整天)。9 时常:十年~相随。10 中国明、清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11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