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思(1468-1551)的拼音、解释、组词
王九思(1468-1551)的简介:
wáng jiǔ sī/sāi (1468-1551)
明代文学家。字敬夫,号渼陂,县(今陕西户县)人。弘治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因名列宦官刘瑾党人,被勒令去职。“前七子”之一。所作杂剧《杜甫游春》较有名;《中山狼》一般认为是明代第一部单折杂剧。有《渼陂集》、《碧山乐府》。
明代文学家。字敬夫,号渼陂,县(今陕西户县)人。弘治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因名列宦官刘瑾党人,被勒令去职。“前七子”之一。所作杂剧《杜甫游春》较有名;《中山狼》一般认为是明代第一部单折杂剧。有《渼陂集》、《碧山乐府》。
- AI解释
词语《王九思(1468-1551)》实际上是一个人物的名字,而不是一个直接可以用来造句的词汇。所以这里我们先介绍这个人的相关信息。
王九思简介
王九思,字敬夫、方诸,号渼陂,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戏剧家。他出生于陕西鄠县(今陕西省户县),在明正德年间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晚年退居故里,潜心创作。
王九思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方面,《四库全书》中收录了他的《渼陂集》,该作品以其雄浑豪放、风格独特著称。他还对杂剧艺术有所贡献,在当时与汤显祖等并称为“戏曲三大家”。他的代表作之一是杂剧《杜甫游春》,表现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造句
- 王九思的作品深受后世喜爱,不仅因为其文辞优美,更因其思想深邃。
- 在明代戏曲界,王九思与汤显祖齐名,并称“南曲双璧”。
- 王九思的《渼陂集》收录了许多他的诗歌和杂剧,展现了他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 从王九思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 虽然王九思已离开人世三百多年了,但他的诗词至今仍被人们传诵。
分词解释
王
wáng,wàng
1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国。~法。公子~孙。~朝(cháo )。2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公。~侯。3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蜂~。~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4 大:~父(祖父)。~母(祖母)。5 姓。
九
jiǔ
1 数目,八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玖”代):~归。2 泛指多次或多数:~死一生。~霄云外。
思
sī,sāi
1 想,考虑,动脑筋:~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忖。~索。~维。沉~。寻~。见异~迁。2 想念,挂念:~念。~恋。相~。3 想法:~绪。~致(新颖独到的构思、意趣)。构~。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