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斗之才的拼音、解释、组词
八斗之才的简介:
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才高八斗」。见「才高八斗」条。
2. 此处所列为「才高八斗」之典源,提供参考。 宋.无名氏《释常谈.卷中.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1>尝曰:「天下才有一石2>,曹子建3>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注解〕 (1) 谢灵运:西元385∼433,南朝宋文学家,谢玄之孙,小名客儿,时称谢客。袭封康乐公,又称谢康乐。少好学,工书画,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性好山水,肆意遨游,所至辄为题咏,以致其意。其诗开创山水写实派风格。初为太尉参军,后徙广州,有诗传世。 (2) 一石:计算容量的单位,一石等于十斗。石,音ㄉㄢˋ。 (3) 曹子建:曹植(西元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武帝第三子,文帝之弟。十岁能属文,甚得武帝宠爱。文帝立,忌其才而不重用,封陈王。植才思敏捷,词藻富丽,尤长于诗,六朝诗人多受其影响。卒谥思,世称陈思王。
3. 此处所列为「才高八斗」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才高八斗」原作「八斗之才」。谢灵运是晋宋间的诗人,谢玄的孙子,袭封康乐公,后世又称为谢康乐。谢氏是东晋以来的名门高第,谢灵运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才学甚佳,自幼就受到赏识,长大后极欲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后来刘裕代晋自立,国号宋,对于谢氏,刘宋虽仍采取拉拢的态度,实际上则渐渐地削弱谢氏的特权地位。谢灵运在政治上失意后,转而寄情于老庄思想与山水景物之间。当时流行玄学思想,文学作品也以玄言诗为主,但受限于体材及作者才能,玄言诗被人评为平淡枯躁,即使点缀了几句山水诗句,也难以改变其呆板的本质。直到谢灵运集中力量,刻画山水景物,才为南朝诗坛开展新的气象。他的山水诗,大部分成于永嘉太守任内,其语言富丽精工,清新自然,为后来南朝的谢朓、何逊,唐朝的孟浩然、王维等许多山水诗人的出现,开了先河。谢灵运表面上寄情山水老庄,实际上却是一种对于现实不满的逃避,也由于他的才华出众,却不得志于当时,因此所表现出来的另一种态度便是恃才傲物。他曾说:「如果把天下文才的总合当做一石,那么曹子建一个人能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文人共得一斗。」表面上是推崇曹植的文采之高无人能及,实际上则是暗讽世人所有的才学加起来,还不如自己一人。也由于谢灵运的这种态度,让他更不见容于权臣之间,几经贬谪,后来被杀于广州,年仅四十九岁。后来「才高八斗」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某人才学极高。
1. 原是对曹植的赞誉,后用来称誉人的才学很高。宋.无名氏《释常谈.卷中.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也作「八斗才」、「八斗陈思」、「多才子建」。
《八斗之才》是一个成语,源自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极其聪明、才华横溢,具有极高的智慧和文学才能。
解释:
- “八斗”:古代以斗为容量单位来衡量容器的大小,这里用作夸张表达。
- “之才”:指人的能力或才干。
- 合起来即表示一个人拥有的才华相当于八个大斗的量,形容其才能丰富、无出其右。
造句:
- 李白自幼便有八斗之才,他的诗歌才华横溢,被誉为诗仙。
- 王安石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见解,在文学方面也展现出了八斗之才。
- 那位年轻的画家拥有着非凡的绘画天赋和创造力,真是八斗之才,令人赞叹不已。
- 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文思敏捷,真可谓八斗之才。
- 小说家笔下的故事曲折多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背后是他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八斗之才。
分词解释
bā
1 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面玲珑。~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dǒu,dòu
1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酒只鸡(经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简单酒食,家常便饭)。2 量粮食的器具:~筲之人(形容人器量狭小,见识短浅)。3 形容事物之大:~胆。4 形容事物之小:~室。5 像斗的东西:~车。~笠。~篷。熨~。6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泛指星:南~。气冲~牛(怒气冲天)。7 圆形的指纹:~箕。~纹。8 古同“陡”,高耸的样子。9 〔斗拱〕(枓栱)拱是建筑上弧形承重结构,斗是垫拱的方木块,合称斗拱。10 古同“陡”,突然。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cái
1 能力:~能。口~。这人很有~干。2 从才能方面指某类人:干(gàn)~。奇~。奴~。蠢~。3 副词。①方,始:昨天~来。现在~懂得这个道理。②仅仅:~用了两元。来了~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