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渴之掘的拼音、解释、组词

临渴之掘的简介:

lín kě zhī jué
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临渴掘井」。见「临渴掘井」条。

2. 此处所列为「临渴掘井」之典源,提供参考。 #《黄帝内经素问.卷一.四气调神大论》1>夫病已成而后药2>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3>,不亦晚乎!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2) 药:投药治疗。 (3) 斗而铸锥:要打仗了才铸造兵器。比喻时机已丧失。锥,音ㄓㄨㄟ,本是尖形铁器,此指兵器。〔参考资料〕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晏子对曰:「不然。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贤。溺者不问队,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队,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

3. 此处所列为「临渴掘井」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临渴掘井」原作「渴而穿井」。《黄帝内经》共十八卷,内容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两部分。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也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这篇〈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强调人应依据四时阴阳调整作息以养生的重要性,阐明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顺应节气就不会生重病,是养生的方法,如果等到病根生成才治疗,乱象已成才治理疏通,就像口渴了才挖井取水,要打仗了才铸造兵器,这样岂不是太晚了!后来「临渴掘井」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的「渴而穿井」演变而来,用来比喻事到临头才著手准备,为时已晚。另外在《晏子春秋.内篇.杂上》也记载一则故事:春秋鲁昭公逃离自己的国家投奔齐国,齐景公问他原因时,他说:「我因为不懂得任用贤德忠心的人,又听不进谏言,导致身边都是奸佞小人,没有人可以辅佐我,因此失去政权。」景公听了问晏子:「如果帮助鲁昭公回去鲁国,他会成为贤明的国君吗?」晏子回答说:「不会。溺水后才探水路,迷路后才向人问路,就像是面临灾难才赶紧铸造兵器,被噎著了才赶紧挖井取水,虽然紧急采取行动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噎」指食物塞住咽喉,气透不过来。如果把噎改成渴,意思就会更明白。

您提到的“临渴之掘”似乎不是一个标准成语或者词汇,可能是笔误或者是某种特定语境下的用词。不过,可以尝试从它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即在口渴之时才去挖掘水源。这个词语更倾向于一种比喻或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意指在需要之前不做准备,而是在紧要关头仓促应对。

详细解释

  • 临渴之掘: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在关键时刻,没有提前做好充分准备,而是仓促行事的人或事。
  • 其核心含义强调了预防与规划的重要性,在面对问题时应未雨绸缪,而不是等到出现问题才慌忙补救。

示例造句

  1.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考试,从现在起就要开始复习,切忌临渴之掘。
  2. 我们在做项目之前就应该详细规划,避免到时候手忙脚乱,临渴之掘。
  3. 他总是等到需要用钱的时候才去找银行贷款,真是典型的临渴之掘。
  4. 在准备面试时,如果能提前了解公司信息和常见问题,就不用临渴之掘了。
  5. 我们在策划活动时应该提前做好充分准备,不要到时候手忙脚乱,临渴之掘。

希望这个解释和造句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其他具体语境或疑问,欢迎进一步提问!

分词解释

lín

1 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照~。~渊羡鱼(看着深潭里的鱼,很希望得到;喻只作空想,不做实际工作)。2 到,来:光~。莅~。亲~。3 遭遇,碰到:~时。面~。4 挨着,靠近:~近。~街。~终。~危。~阵磨枪。5 照样子摹仿字画:~摹。~帖。~写。6 旧时指帝王上朝:~朝。~政。7 姓。

1 口干想喝水:口~。解~。2 喻迫切地:~望。~盼。~慕。~求。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jué

1 刨,挖:~土。~井。~进。发~。挖~。2 古同“崛”,崛起。3 古同“倔”,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