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由衷的拼音、解释、组词
信不由衷的简介:
信:诚实;衷:内心。诚实不是出自内心。比喻假意敷衍。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言不由衷」。见「言不由衷」条。
2. 此处所列为「言不由衷」之典源,提供参考。 《左传.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君子曰:「信不由中1>,质2>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3>之?苟有明信,涧谿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注解〕 (1) 中:同「衷」,内心。 (2) 质:音ㄓˋ,人质。春秋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常互以人作抵押,以取信对方。 (3) 间:音ㄐ|ㄢˋ,挑拨、分化。
3. 此处所列为「言不由衷」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言不由衷」原作「信不由中」,指诚信不由中,信,人言也,亦言不由中意。春秋初年,周平王性格软弱,王室政权完全掌握在诸侯国的郑武公和其子郑庄公手里。对于这样的情况,周平王常常觉得不安,所以想将部分权力转移到虢公手上。郑庄公得知后,前往质问,周平王慑于庄公的气势,只好赶紧否认,并且与郑国交换人质以示诚信。但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便真地将政权移转到虢公手里。郑庄公大为愤怒,于是强夺了周朝两座城池所收成的作物以示报复。周、郑两国从此交恶。史家对这件事的评论是:如果承诺不是发自于内心,即使强留人质作为抵押,仍然无法保证彼此能信守约定。但如果行事能秉持忠恕之道,遵循礼法,即使没有任何抵押物,也不会破坏盟约。后来「言不由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言词与心意相违背,今则多泛指心口不一,虚应敷衍。
《信不由衷》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表面上表示相信或同意某事,但实际上内心并不真正相信。这个词通常用于描述言行不一、心口不一的情形。
详细解释: - 由衷: 表示发自内心的、真诚的。 - 信不由衷: 指的是表面说相信或者同意某件事,但内心实际上并不赞同或不相信,体现了个人的态度与言辞不符的情况。使用这个成语时,通常是在指一个人的行为或者言语缺乏诚意。
造句举例: 1. 尽管他一直在努力说服团队接受新计划,但他信不由衷的态度让同事们看出了他的不满。 2. 虽然她表面上对朋友的提议表示支持,但她内心其实并不赞成。这反映出她信不由衷的问题。 3. 在那次会议上,尽管所有人都表示了赞同,但王经理明显信不由衷,他心中仍然有所顾虑。 4. 小李在领导面前保证会按时完成任务,但他信不由衷,实际上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5. 李教授虽然在课堂上经常讲授诚信的重要性,但在个人行为中却时常表现出信不由衷的一面。
以上句子展示了“信不由衷”成语的不同应用场景和语境。
分词解释
xìn,shēn
1 诚实,不欺骗:~用。~守。~物。~货。~誓旦旦。2 不怀疑,认为可靠:~任。~托。~心。~念。3 崇奉:~仰。~徒。4 消息:~息。杳无音~。5 函件:~件。~笺。~鸽。~访。6 随便,放任:~手(随手)。~步(随意走动,散步)。~笔。~意。7 同“ 芯 ”。8 姓。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yóu
1 原因:原~。事~。理~。~于(介词,表示原因或理由)。2 自,从:~表及里。~衷(出于本心)。3 顺随,听从,归属:~不得。信马~缰。4 经过,经历:必~之路。~来已久。5 凭借:~此可知。6 古同“犹”,尚且,还。7 古同“犹”,犹如,好像。8 姓。zhōng
1 内心:由~。苦~。无动于~。~肠。2 福,善:“降~于下民”。3 正中不偏:折~。4 贴身的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