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孔传的拼音、解释、组词

伪孔传的简介:

wěi kǒng chuán/zhuàn
1.《古文尚书》东汉时已亡佚,至东晋元帝时,梅赜(一作"梅颐"﹑"枚颐")献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五十九篇。唐孔颖达作《尚书注疏》即以此为底本。自宋吴棫朱熹以来已怀疑其为伪造,至清阎若璩惠栋更详予考订,遂成定论。后即称此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为"伪孔传",以明非真出于孔安国之手。亦省称"伪孔"﹑"伪传"。

  • AI解释

《伪孔传》,又称为《伪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的一种说法,指在孔子生前或其弟子去世后不久就出现的一些儒家文献。这些文献虽然以“圣人之言”自居,但实际上是后人的作品,缺乏真凭实据证明它们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著述或解释。因此,在学术和文化传承上被视为非正统的补充材料。

《伪孔传》一词主要出现在宋明理学时期,特别是明代以后,与朱熹等学者对儒家经典的整理、校勘以及辨伪工作中密切相关。在历史上,为了区分真正由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经典文献,《伪经》和它们的相关解释(如某些注释、传记)被明确地指认为伪作或后人的附会。

以下是五个使用“《伪孔传》”的句子造例:

  1. 明代学者王夫之在辨析儒家经典时,曾指出《伪孔传》中的一些内容并非孔子真言。
  2. 对于《伪孔传》,一些学者持保留态度,认为其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3. 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伪孔传》应当作为参考而非绝对依据来解读古代文献。
  4. 在儒学研究领域,“辨伪存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包括对《伪孔传》的辨别。
  5. 某些版本的儒家经典选集在编纂过程中,特意排除了被认为是《伪孔传》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伪孔传》一词涉及的是学术界对于儒家文献真伪辨别的讨论,并不直接指向某一具体的文本或书籍。在实际应用中,具体到某一部作品是否属于“伪经”,需要根据详细考证和研究来判断。

分词解释

wěi

1 假,不真实:~造。~装。~劣。~证。~善。虚~。去~存真。2 不合法的:~政府。~军。

kǒng

1 小洞,窟窿:~穴。~眼。~洞。~方兄(指钱,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恢谐含鄙意)。2 很:~急。~武有力。3 量词,用于窑洞:一~土窑。4 姓。

chuán,zhuàn

1 转(zhuǎn )授,递:~递。~输。~戒。~统。言~身教。2 推广,散布:宣~。流~。~名。~奇(➊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➋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➌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