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形式的拼音、解释、组词
民族形式的简介:
mín zú xíng shì
1.适合于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符合本民族人民的欣赏习惯﹐具有本民族文化心理﹑品格﹑气质特点的艺术表现形式。
1.适合于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符合本民族人民的欣赏习惯﹐具有本民族文化心理﹑品格﹑气质特点的艺术表现形式。
- AI解释
《民族形式》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但通常它指的是具有某种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民族形式”主要是指在文艺作品中融入和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历史、审美等元素,形成一种既符合时代精神又能反映民族特色的形式。
详细解释
- 定义:它是20世纪初中国文化和美学领域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提倡将传统艺术的精华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在新的创作中寻找适合表现新时代主题的艺术形式。
- 特点:
- 继承性:吸取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保持其精神内核。
- 创新性: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 时代性:反映当代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
- 影响:这一概念对中国20世纪初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文艺创作的多样化与繁荣。
造句
- 这位作家尝试运用民族形式来书写长篇小说,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种新的平衡点。
- 舞蹈《水之舞》以民族形式为基底,融入了现代舞蹈的动作语言和表现手法,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 电影导演决定采用中国民族形式来讲述一个现代故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 民族形式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在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领域也同样适用,是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艺术创作原则。
- 现代建筑设计时也借鉴了民族形式的元素,既体现了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传承,又满足了现代生活的需求。
以上是关于“民族形式”这个词的具体解释以及基于这个概念的一些例句。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术语。
分词解释
民
mín
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主。~国。~法。公~(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居~。~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间。~歌。~谚。~风。~情。4 某族的人:汉~。回~。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渔~。6 非军事的:~品。~航。7 同“苠”。
族
zú
1 亲属,泛指同姓之亲:~规。~长。家~。2 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3 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民~。4 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宗~。氏~。部~。5 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芳香~。6 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亲、妻家的人都杀死:~灭。7 聚合,集中:云气不待~而雨。
形
xíng
1 实体:~仪(体态仪表)。~体。~貌。~容。~骸。~单影只。~影相吊。2 样子:~状。~式。~态。~迹。地~。情~。3 表现:~诸笔墨。喜~于色。4 对照,比较:相~见绌。5 状况,地势:~势。6 古同“ 型 ”,模子。7 古同“ 刑 ”,刑罚。
式
shì
1 物体外形的样子:~样。样~。2 特定的规格:格~。程~。3 典礼,有特定内容的仪式:开幕~。阅兵~。4 自然科学中表明某些关系或规律的一组符号:分子~。算~。公~。5 一种语法范畴,表示说话者对所说事情的主观态度:叙述~。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