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军的拼音、解释、组词

督军的简介:

dū jūn
民国初年一省的最高军事长官。

  • AI解释

《督军》,这个词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清末至北洋时期官职名称的一种,意为监督、领导军队的人物。督军通常是由高级军事或政治官员担任,负责指挥和督导特定区域或省份的军事行动及地方治安。

在历史上,“督军”一词主要出现在辛亥革命以后,随着袁世凯称帝期间及民国初期北洋政府时期,成为一种重要军政职位。这些督军往往掌握着较大权力,甚至可能拥有独立的地方政权。

详细解释: - 职位特征:“督军”通常代表了地方军事和行政的双重权力。他们在特定区域内负责军队的训练、部署以及地方治安等事务。 - 职能范围:除了军事指挥外,“督军”的职能还涉及地方政务管理,因此他们往往在地方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接下来是五个造句的例子:

  1. 在北洋时期,张作霖担任东北三省的督军,在当地建立了强大的势力。
  2. 民国初期,孙传芳任江浙督军,一度与直系、皖系相抗衡。
  3. 由于财政拮据,民国时期的督军们往往通过收取“保护费”来维持其权力和地位。
  4. 督军制度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局的复杂性及军事力量在地方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5. 在小说《北洋》中,主人公就曾担任过某省的督军一职,参与了多次军事行动。

分词解释

1 察看;监管:监~。~办。~导。~察。~促。~师。~率(shuài )(亦作“督帅”)。~战。~学。2 责罚:~过(督察责备)。~责。3 古代将官名:都~。~邮。~护。总~。提~。~抚。

jūn

1 武装部队:~威。~服。行(xíng )~。~功。~犬。~备。~纪。~衔。~阀。~令状。异~突起。溃不成~。2 军队的编制单位,是“师”的上一级。3 泛指有组织的集体:劳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