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制诰的拼音、解释、组词
知制诰的简介:
zhī/zhì zhì gào
1.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用作官名。唐初以中书舍人为之,掌外制。其后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职者,则称某官知制诰。开元末,改翰林供奉为学士院,翰林入院一岁,则迁知制诰,专掌内命,典司诏诰。宋代因之,为清要之职。明代翰林学士或内阁学士,得兼此职。清代废。
1.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用作官名。唐初以中书舍人为之,掌外制。其后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职者,则称某官知制诰。开元末,改翰林供奉为学士院,翰林入院一岁,则迁知制诰,专掌内命,典司诏诰。宋代因之,为清要之职。明代翰林学士或内阁学士,得兼此职。清代废。
- AI解释
《知制诰》是中国古代官职名,通常指的是负责起草皇帝诏令、朝廷公文等文书工作的官员。在唐代,这一职务主要由翰林学士担任;到了宋代,随着政事堂和三司制度的完善,《知制诰》的角色进一步强化,成为了高级文官的重要职位之一。
详细解释
- 职位背景: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知制诰》是负责起草朝廷重要文书、诏书等文件的职务。
- 职责范围:主要职责包括起草皇帝的圣旨、政令以及各类官方文书,确保这些文件的语言准确、格式规范,从而有效传达政策意图和实施管理。
- 任职资格:通常要求任职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文史知识,能够胜任复杂的文字工作。
造句
- 在唐玄宗时期,李白因才华横溢被授予《知制诰》,参与起草了许多重要的政令文书。
- 宋朝宰相赵普的门生张商英,后来也因为其出色的文笔和政治才能,得以担任《知制诰》一职。
- 为了确保朝廷公文内容严谨无误,《知制诰》在每次草拟文件前都会多次审阅、修改。
- 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苏东坡,在初入仕途便被任命为《知制诰》,开始了他辉煌的政治生涯。
- 随着国家政策调整,《知制诰》负责起草的新法令将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其工作备受重视。
分词解释
知
zhī,zhì
1 晓得,明了:~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2 使知道:通~。~照。3 学识,学问:~识,求~。无~。4 主管:~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 彼此了解:相~。~音。~近。6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老朋友)。
制
zhì
1 规定:因地~宜。~定。~式。~宪。2 限定,约束,管束:~止。~裁。专~。~约。抵~。节~。~动。~海权。3 法规,制度:民主集中~。公有~。4 造,作:~造。~做。~品。~图。~革。~版。如法炮(páo )~。5 依照规定的标准做的:~钱(中国明、清两代称本朝的铜钱)。~服。6 古代帝王的命令:~诰。7 古代父母死亡守丧;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