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行合一的拼音、解释、组词
议行合一的简介:
yì xíng/háng hé/gě yī
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的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处于最高地位,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的政体。与“三权分立”相对。权力机关不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分权,不受它们的制约,只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但有职能上的分工:权力机关执行立法和监督的职能,行政机关执行行政管理的职能,司法机关执行审判和法律监督的职能。
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的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处于最高地位,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的政体。与“三权分立”相对。权力机关不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分权,不受它们的制约,只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但有职能上的分工:权力机关执行立法和监督的职能,行政机关执行行政管理的职能,司法机关执行审判和法律监督的职能。
- AI解释
《议行合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提出的一个重要政治概念,由毛泽东在1938年于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它主张立法权与行政权相结合,强调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一致性与统一性,即决策者同时也是执行者。这一理念旨在强化政府的高效性和责任性,减少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效率低下或互相推诿的问题。
详细解释
- 议:指的是议事、讨论、立法等,涉及的是政治决策过程。
- 行:指的是行政、实施、执行,即如何将决策付诸实践的过程。
- 合二为一:意味着在实际操作中,制定政策的人也是执行政策的人。这样的体制可以减少决策与行动之间的脱节,增强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造句
- 在《议行合一》的框架下,当地政府能够迅速做出响应并有效实施防控措施。
- 根据党的指示精神,社区采取了《议行合一》的工作模式,成功解决了垃圾分类难题。
- 我们应该学习《议行合一》,确保我们的计划在提出之后能立即得到执行和落实。
- 在这次紧急防疫工作中,市政府实行了《议行合一》,大大提高了应急反应的速度和效率。
- 党组织通过推行《议行合一》的理念,增强了基层工作的凝聚力与执行力。
这些造句展示了“议行合一”原则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及其带来的积极效果。
分词解释
议
yì
1 意见,言论:~论。提~。建~。2 讨论,商量:商~。会~。协~。~案。~决。~价。3 评论是非,多指责备:非~。恐招物~。4 旧时文体的一种,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奏~。驳~。
行
háng,xíng
1 行列:字里~间。罗列成~。2 兄弟姐妹的次弟;排行:我~二,你~几?3 步行的阵列。4 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泪下两~。5 某些营业所:银~。花~。商行。6 行业:同~。各~各业。7 用长的针脚成行地连缀:~棉袄。~几针。
合
hé,gě
1 闭,对拢:~眼。~抱。珠连璧~。貌~神离。2 聚集:~力。~办。~股。~资。3 不违背,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应或相符:~格。~法。情投意~。4 应该:~该。~当。“文章~为时而著,诗歌~为时而作”。5 总共,全:~家欢乐。6 计,折算:~多少钱。7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5”。
一
yī
1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2 纯;专:专~。~心~意。3 全;满:~生。~地水。4 相同:~样。颜色不~。5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7 乃;竞:~至于此。8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9 或者:~胜~负。10 初次:~见如故。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