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斗的拼音、解释、组词
批斗的简介:
pī dǒu/dòu
1.批判斗争。
1.批判斗争。
- AI解释
词语详解
批斗
-
定义: "批斗"是中文中一个历史词汇,源于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运动。它指的是通过公开批评和集体斗争的方式,对被认为是错误或反动的人进行道德教育、心理打击或者政治攻击。
-
背景: 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中国大陆,“批斗”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这种做法被用来揭露所谓的资产阶级思想和反革命分子,以达到批判、改造或惩罚的目的。
-
特点:
- 公开性: 批斗活动通常在公开场合进行,通过集会、张贴大字报等方式进行。
- 群体性: 涉及的不仅是批斗对象,还有围观群众和参与者。这种形式不仅是一种惩罚手段,也是一种社会动员方式。
-
复杂性: 在批斗过程中,被批斗者可能面临身体或精神上的虐待,这在历史上给许多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
历史意义与影响: "批斗"是特定时期中国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氛围。它在当时被认为是消除阶级斗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如今的语境中则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负面的历史现象,并且强调其作为历史的一部分进行研究的重要性。
造句
- “文革”期间,很多所谓“反动分子”的人经常遭到批斗。
-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人们不得不面对各种形式的政治批斗。
- 尽管“批斗”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了,但它留给历史的记忆仍然深刻。
- 这个词语通常用来描述过去一段不愉快的历史时期中的公共批评行为。
- 研究者们在探讨这段历史时,也会引用批斗这样的词汇来帮助理解当时的社会氛围。
请注意,在现代语境中,“批斗”作为负面的历史概念,更多用于教育、学术研究或文学创作之中,并且一般不再被直接使用。
分词解释
批
pī
1 用手掌打:~颊(打嘴巴)。2 刮:~凿。3 口头或用文字判定是非、优劣、可否:~准。~示。~复。~语。~阅。~判。眉~(写在书页天头上的批语)。4 大量:~购。~销。5 量词,用于大宗的货物或数量众多的事物:一~货物。6 棉麻等未捻成线、绳时的细缕:线~儿。
斗
dǒu,dòu
1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酒只鸡(经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简单酒食,家常便饭)。2 量粮食的器具:~筲之人(形容人器量狭小,见识短浅)。3 形容事物之大:~胆。4 形容事物之小:~室。5 像斗的东西:~车。~笠。~篷。熨~。6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泛指星:南~。气冲~牛(怒气冲天)。7 圆形的指纹:~箕。~纹。8 古同“陡”,高耸的样子。9 〔斗拱〕(枓栱)拱是建筑上弧形承重结构,斗是垫拱的方木块,合称斗拱。10 古同“陡”,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