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起义的拼音、解释、组词
平江起义的简介:
píng jiāng qǐ yì
1928年7月22日,共产党人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湖南平江的革命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由于湘鄂赣国民党军队的联合进攻,11月,彭德怀率第五军主力撤出平江到井冈山与第四军会合,留下的部队在湘鄂赣地区坚持游击战争。
1928年7月22日,共产党人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湖南平江的革命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由于湘鄂赣国民党军队的联合进攻,11月,彭德怀率第五军主力撤出平江到井冈山与第四军会合,留下的部队在湘鄂赣地区坚持游击战争。
- AI解释
《平江起义》的详细解释
平江起义是指1928年7月在湖南平江县(今属岳阳市)发起的一场著名的武装起义。该事件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建立的重要行动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转折点。
起义背景
- 历史背景:1928年,中国正处于国民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时期。
- 地方情况:平江地区是湖南农民运动比较活跃的区域之一,土地问题尤为突出。
- 人物活动:此次起义由彭德怀、滕代远等共产党领导人直接指挥,他们利用了在湘鄂赣三省边界地区的群众基础和军事优势。
起义经过
- 7月22日,起义军攻占平江县城,成立工农革命委员会。
- 成立以彭德怀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并将参加起义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第一师。
- 在之后的数月里,不断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起义意义
- 组织军队:平江起义为建立人民军队、创建工农革命根据地提供了重要保障。
- 加强党的领导:通过这次起义,进一步提高了党对军队的实际领导权,强化了党的组织建设与政治引领作用。
- 推动土地革命:直接促进了当地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土地改革运动开展。
造句
- 平江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在现代历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 在学习历史的课堂上,老师详细讲述了关于平江起义的故事和背后的意义。
- 为了纪念平江起义,当地政府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缅怀先烈。
- 平江起义不仅是彭德怀将军光辉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通过对平江起义的研究和学习,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力量是如何逐步壮大的。
分词解释
平
píng
1 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地。~面。~原。2 均等:~分。~行(xíng)。抱打不~。公~合理。3 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列。~局。~辈。4 安定、安静:~安。~服。5 治理,镇压:~定。6 抑止(怒气):他把气~了下去。7 和好:“宋人及楚人~”。8 一般的,普通的:~民。~庸。~价。~凡。9 往常,一向:~生(a.从来;b.终身)。~素。10 汉语四声之一:~声。~仄。11 姓。12 〔~假(jiǎ )名〕日本文所用的草书字母。13 古同“评”,评议。
江
jiāng
1 大河的通称:~山。~河。~天。~干(gān)(江边)。~心补漏(喻错过时机,补救已迟)。2 特指中国长江:~防。~汉。~淮。~左(古代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亦指东晋、宋、齐、梁、陈各代的全部地区)。~右(a.古代指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中下游以南地区;b.旧时江西省的别称)。~东(古代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亦指三国时吴国的全部地区)。~表(古代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3 姓。
起
qǐ
1 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等:~床。~立。~居。~夜。2 离开原来的位置:~身。~运。~跑。3 开始:~始。~码(最低限度,最低的)。~步。~初。~讫。~源。4 拔出,取出:~锚。~获。5 领取(凭证):~护照。6 由下向上,由小往大里涨:~伏。~劲。~色。7 发生,产生,发动,提出:~风。~腻。~敬。~疑。~义。~诉。8 长出:~痱子。9 拟定:~草。10 建造,建立:~房子。白手~家。11 群,组,批:一~(一块儿)。12 量词,指件,宗:一~案件。13 自,从:~小儿就淘气。14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想~。掀~。兴(xīng )~。15 用在动词后,与“来”连用,表示动作开始:唱~来。16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或“得”连用,表示胜任;亦表示达到某一种标准:看不~。经得~检验。
义
yì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3 情谊:~气。恩~。~重如山。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5 指认为亲属的:~父。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