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噎掘井的拼音、解释、组词
临噎掘井的简介:
噎:食物蚁封堵塞住喉咙。临到食物堵塞住喉咙需要用水时才去掘井取水。比喻为时已晚。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临渴掘井」。见「临渴掘井」条。
2. 此处所列为「临渴掘井」之典源,提供参考。 #《黄帝内经素问.卷一.四气调神大论》1>夫病已成而后药2>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3>,不亦晚乎!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2) 药:投药治疗。 (3) 斗而铸锥:要打仗了才铸造兵器。比喻时机已丧失。锥,音ㄓㄨㄟ,本是尖形铁器,此指兵器。〔参考资料〕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晏子对曰:「不然。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贤。溺者不问队,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队,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
3. 此处所列为「临渴掘井」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临渴掘井」原作「渴而穿井」。《黄帝内经》共十八卷,内容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两部分。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也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这篇〈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强调人应依据四时阴阳调整作息以养生的重要性,阐明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顺应节气就不会生重病,是养生的方法,如果等到病根生成才治疗,乱象已成才治理疏通,就像口渴了才挖井取水,要打仗了才铸造兵器,这样岂不是太晚了!后来「临渴掘井」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的「渴而穿井」演变而来,用来比喻事到临头才著手准备,为时已晚。另外在《晏子春秋.内篇.杂上》也记载一则故事:春秋鲁昭公逃离自己的国家投奔齐国,齐景公问他原因时,他说:「我因为不懂得任用贤德忠心的人,又听不进谏言,导致身边都是奸佞小人,没有人可以辅佐我,因此失去政权。」景公听了问晏子:「如果帮助鲁昭公回去鲁国,他会成为贤明的国君吗?」晏子回答说:「不会。溺水后才探水路,迷路后才向人问路,就像是面临灾难才赶紧铸造兵器,被噎著了才赶紧挖井取水,虽然紧急采取行动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噎」指食物塞住咽喉,气透不过来。如果把噎改成渴,意思就会更明白。
1. 食物塞住喉咙时才要挖井取水来喝。语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溺者不问队,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队,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比喻事到临头才要应对,缓不济急。如:「凡事必豫为之谋,临噎掘井,终难成事。」
看来您提到的“临噎掘井”可能是一个误输入或误解。正确的成语是“临渴掘井”,这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出自汉代王符《潜夫论·慎微》:“未雨绸缪,何忧无衣;临渴掘井,无救于火。”以下是关于这个成语的详细解释以及五个造句。
临渴掘井
解释: - 含义:“临渴掘井”比喻事到临头才采取措施。 - 释义:这个词形容人在遇到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才临时想办法,通常指的是行动迟缓或准备不足的情形。这个成语强调的是未雨绸缪的重要性。
造句:
- 公司在产品上市前就应该做好充足的市场调研,不能等到出现问题时才临渴掘井地想对策。
- 我们应该提前规划好退休后的财务问题,而不能到那时再临渴掘井地寻找解决之道。
- 面对突发的洪水灾害,当地政府应该有防患未然的准备措施,而不是等到水来了才临渴掘井地挖掘排水设施。
- 为了防止流感传播,在季节交替时就应该加强个人防护和卫生习惯培养,不能等到生病了才临渴掘井地寻求治疗方案。
- 企业应该在业务扩展前做好充分的市场分析和战略规划,避免出现盲目扩张后临渴掘井的情况。
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或问题时要有提前准备、未雨绸缪的态度,而不是等到了紧急时刻才仓促应对。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