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的拼音、解释、组词
五戒的简介:
wǔ jiè
1.五种戒令。 2.亦作"五诫"。佛教指在家信徒终身应遵守的五条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3.指寺院中未经剃度的杂役﹑行者等。
1.五种戒令。 2.亦作"五诫"。佛教指在家信徒终身应遵守的五条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3.指寺院中未经剃度的杂役﹑行者等。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佛教戒律的一种。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等五项出家人应持守的戒律。【例】五戒是佛教徒应守的清规。
1. 佛教戒律之一。为佛教徒应持守的五项戒律。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长阿含经》卷二:「时彼女从佛受五戒已,舍本所习,秽垢消除,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2. 在家人。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四出:「自家乃是弥陀寺中一个五戒便是。」
《五戒》这一词源自佛教用语,是佛教徒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之一。它包括了五个主要的道德准则,旨在指导信徒修身养性、净化心灵。
- 不杀生(Ahimsa):即不伤害任何生命。
- 不偷盗(Asteya):避免非法占有他人的财物。
- 保持贞洁(Brahmacharya)或不邪淫:主要指性行为要遵守道德规范,但其意义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有不同的解读。
- 不妄语(Satya):诚实守信,不说谎、不诽谤、不恶口、不绮语。
- 不饮酒(Acamana):避免使用酒精类饮品。
以下是五个使用“五戒”的造句:
- 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严格遵守着五戒,从不饮酒也不妄言。
- 在出家之前,李明曾向师父发誓要严守五戒,并决心过上朴素的生活。
- 为了更好地净化心灵、提升修行境界,张老师决定终身遵循五戒。
- 僧人们每天诵读五戒,以此来提醒自己时刻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正直。
- 在这次的宗教仪式中,信徒们被要求再次宣誓遵守五戒。
以上句子旨在通过不同的情境展示“五戒”的应用场景以及它在佛教徒生活中的重要性。
分词解释
五
wǔ
1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彩。~官。~谷。~金。~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行(指金、木、水、火、土)。~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脏(指心、肝、脾、肺、肾)。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戒
jiè
1 防备:~心。~备。~严。~骄~躁。2 革除不良嗜好:~除。~烟。3 佛教律条,泛指禁止做的事:~刀。~尺。斋~。4 准备:~途。~装。5 古同“界”,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