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拼音、解释、组词
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简介:
gōng ér wàng sī,guó ér wàng jiā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为国家或公务而舍弃私人利益、亲情。《儒林外史》第六回:「自古道:『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我们科场是朝廷大典,你我为朝廷办事,就是不顾私亲,也还觉得于心无愧。」
《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这八个字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一种高尚品德。它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立节》,原文是:“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在国家和公众的利益面前,个人应牺牲或忽视自己的利益与家庭情感。
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那些为了公共利益而不惜舍弃私人利益、甚至家庭幸福的人。这种精神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激励人们在面临选择时能够超越个人私利,为更大的目标和服务社会而奋斗。
下面是五个使用“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造句:
-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大城市安逸的生活,回到家乡,扎根基层工作,这真是做到了“公而忘私,国而忘家”。
-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紧急关头,他毫不迟疑地冲在最前线,不顾个人安危,这种精神正体现了“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高尚品格。
-
李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总是以学生为重,即使面对家庭中的困难也不轻言放弃。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真谛。
-
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更是一位热心的社会公益人士,在帮助弱势群体、促进社区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是他行为的最好写照。
-
在这次抢险救灾行动中,许多志愿者舍小家顾大家,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积极投身于救援工作中。他们的事迹充分展现了“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精神风貌。
分词解释
公
gōng
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2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理。~式。~海。~制。3 国家,社会,大众:~共。~安(社会整体的治安)。~众。~民。~论(公众的评论)。4 让大家知道:~开。~报。~然。5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子。~主。6 敬辞,尊称男子:海~。包~。诸~(各位)。7 雄性的:~母。~畜。8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外~(外祖父)。9 姓。
而
ér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从……到……):从上而下。
忘
wàng
1 不记得,遗漏:~记。~却。~怀。~我。~情。~乎所以。
私
sī
1 个人的,自己的,与“公”相对:~人。~有。~见。~仇。~情。~营。~欲。2 不公开的,秘密而又不合法的:~自。~刑。~货。走~。~生子。3 暗地里:~议。~奔。隐~。窃窃~语。
国
guó
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2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3 姓。
家
jiā,jia,jie
1 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庭。~眷。~长(zhǎng )。~园。~谱。~塾。~乡。~风。~训。~规。~喻户晓。如数~珍。2 家庭所在的地方:回~。老~。安~。3 居住:“可以~焉”。4 对人称自己的尊长、亲属:~祖。~父。~翁。~母。~慈。5 家里养的,不是野生的:~畜。~禽。6 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有某种身份的人家:酒~。农~。7 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行(háng )~。作~。科学~。8 学术流派:儒~。法~。道~。墨~。纵横~。诸子百~。9 量词,用于计算家庭或企业:一~人家。10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