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不咎的拼音、解释、组词
既往不咎的简介:
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难。语出《论语.八佾》。
2. 《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1>,遂事不谏2>,既往不咎3>。 〔注解〕 (1) 成事不说:已经做过的事,不便再解说。见「成事不说」。 (2) 遂事不谏:对于已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遂事,已经完成的事。 (3) 咎:责怪,追究罪过。
3. 春秋时,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宰我,能言善道。有一天,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牌位要用什么木材比较好?」他回答说:「可以参考古人的作法,像夏朝时是用松木,殷商时期多用柏木,而周朝一般都是用栗木,意思是要让人民『战栗(通「栗」)』。」孔子后来听到宰我这番话,觉得他随便猜测古人的用意,毫无根据,十分不妥当,就说:「已做过的事就不便再解说了,已经完成的事也不便再挽救,而对已经过去的事更不便再去追究是非。」意思是要宰我说话小心,对没有把握的事不要乱加臆测。「既往不咎」就是出自典源文中的一个成语,表示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难的意思。
1. 咎,怪罪。「既往不咎」指已经过去的事不再追究。语出《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后多用于指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难。《西游记》第三一回:「君子人既往不咎。我等是个败军之将,不可语勇,救我救儿罢!」也作「不咎既往」。
《既往不咎》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对于过去的事情不再责备或追究。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八佾》,原文是:“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句话表达的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做过多的责备或者追悔的意思。
详细解释:
- 既——已经。
- 往——过去的事。
- 不咎——不再追究或责怪。
使用这个成语时,通常表明说话者愿意放下过去的恩怨或过错,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它传达了一种宽容和向前看的精神。
造句
-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就应该既往不咎,把精力都放在未来的工作上。
- 经过这次会议的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既往不咎,共同为公司发展出谋划策。
- 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我们应该遵循既往不咎的原则,让双方都能放下包袱。
- 朋友之间发生误会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既往不咎,珍惜彼此的情谊。
- 当前的工作重点应该是面向未来,而不是纠结于过去的得失;毕竟,既往不咎才能更好地展望前景。
通过以上解释和造句,希望能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成语《既往不咎》的含义及其用法。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