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硙的拼音、解释、组词
碾硙的简介:
niǎn wèi/ái/gài
1.利用水力启动的石磨。
1.利用水力启动的石磨。
- AI解释
词语解析
碾硙(niǎn wèi)
- 定义:古代用来磨谷物的工具。由水车或畜力带动,用于将粮食从壳中磨碎,通常指的是以水流推动的石碾。
- 构造:由上下两个石轮组成,下轮较大且固定在地上,上轮较小可以转动。通过水流或其他动力使上轮旋转,从而带动石臼转动进行磨砺。
- 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早在东汉时期就有记载,是农业发展和粮食加工的重要工具之一。
- 文化意义:在古代诗词中常常作为象征勤劳或民生艰难的意象出现。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中有“心肠销尽老来悲,头白牙黄百事非。”中的碾硙象征着劳动者的辛勤。
造句
- 古代农民依靠碾硙才能将稻谷磨成面粉,制作出美味的食物。
- 在古代的乡村,每到丰收季节,村里的石碾都开始忙碌起来,妇女们会排着队等待用碾硙加工粮食。
- 王维在《观猎》一诗中写道:“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这里的“新丰市”就是以碾硙为中心的集市。
- 唐代诗人李绅在其名作《悯农二首·其一》中提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粒粒皆辛苦,岁岁碾硙忙”,反映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对丰收成果加工的辛勤。
- 在古代诗词中,“碾硙”不仅是一种工具,还象征着农民劳作的辛勤劳碌。
通过上述解析和造句,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碾硙”的含义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作用。
分词解释
碾
niǎn
1 把东西轧碎或压平的器具:~子。石~。汽~。2 轧:~米。~坊(亦作“碾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