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牒的拼音、解释、组词
信牒的简介:
xìn/shēn dié
1.唐代授官皆给告身,未有告身之前,先给文书以为凭证,称信牒。
1.唐代授官皆给告身,未有告身之前,先给文书以为凭证,称信牒。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一种委任状。未有正式任用证明前所给的一种文书凭证。《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唐纪三十五.肃宗至德二载》:「其后又听以信牒授人官爵,有至异姓王者。」元.胡三省.注:「信牒者,未有告身,先给牒以为信也。」
在现代汉语中,“信牒”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是一个特殊的术语或是在特定语境中的用词。通常来说,在古代文献或是某些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可能会使用到这个词。
“信牒”的字面意思结合两个字来理解: - “信”可以指“书信”、“凭证”,也可以表示信任、诚信的意思; - “牒”在古文中多用来指文书、文件或薄纸片等书写载体的总称,在现代汉语中,可能更多地特指古代官府文书。
综合考虑,“信牒”可能是某种具有特定用途或功能的书信或官方凭证。但请注意,关于“信牒”的具体定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下的解释可能会有所不同。在没有更具体的上下文信息时,“信牒”通常被理解为一种较为正式且具有法律效力或官方背景的重要文书。
以下是我为您编写的五个使用“信牒”的示例句子:
- 古代官员之间往往需要通过书信沟通事务,这些用于传达重要信息的信件被称为信牒。
- 历史学者在研究古代官僚制度时,经常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信牒作为重要史料。
- 为了证明某人的身份和地位,他请求朝廷发放了一份特别的信牒。
- 在那个时代,官员之间的公务往来都是通过传递官方文件(信牒)来进行的。
- 考古学家在一处古代官府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信牒残片。
以上句子是基于对“信牒”可能含义的理解构建的示例,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符合实际历史或学术背景。
分词解释
信
xìn,shēn
1 诚实,不欺骗:~用。~守。~物。~货。~誓旦旦。2 不怀疑,认为可靠:~任。~托。~心。~念。3 崇奉:~仰。~徒。4 消息:~息。杳无音~。5 函件:~件。~笺。~鸽。~访。6 随便,放任:~手(随手)。~步(随意走动,散步)。~笔。~意。7 同“ 芯 ”。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