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鞭法的拼音、解释、组词
条鞭法的简介:
tiáo/tiāo biān fǎ
1.即一条鞭法。明中叶以后的赋役制度,清代因之。 2.即一条鞭法。实行一条鞭法后所归并的各项赋役的总称。亦省称"条鞭"。
1.即一条鞭法。明中叶以后的赋役制度,清代因之。 2.即一条鞭法。实行一条鞭法后所归并的各项赋役的总称。亦省称"条鞭"。
- AI解释
《条鞭法》是中国明代张居正推行的一项重要的赋役改革政策。其全名是“一条鞭法”,意为将各种赋税、徭役合为一项征收,简化了征税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
详细解释
-
目标与内容:旨在统一各种繁杂的田赋、户丁等税收和劳役项目,并将其合并成单一的赋税制度。实行“一概征银”,即无论粮食、布匹或其他形式的土地产品,都按照固定标准折算为白银征收。
-
推行背景与意义:明中后期以来,各种苛捐杂税严重加重了农民负担,社会矛盾激化。张居正通过这项改革,旨在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效率,同时减轻民间负担。
-
实施措施:
- 实行“计亩征银”,即根据土地面积征收白银。
- 将徭役、赋税合并为单一税种并固定数额,减少频繁征收带来的困扰和额外负担。
- 改革官吏考核制度,提高官员工作效率与诚信度。
造句
-
明朝末年,由于朝廷腐败严重,《条鞭法》的推行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许多百姓依旧深受沉重赋税之苦。
-
张居正是《条鞭法》的主要倡导者和实施者之一,在其改革下,田赋、徭役终于得到了统一规范。
-
《一条鞭法》规定了所有税收都应以白银的形式缴纳,这在当时是一项重大的经济革新措施。
-
在推行《条鞭法》之后,许多官员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减少对百姓的压迫和剥削。
-
这次改革虽然未能彻底解决赋税问题,但确实为后来清朝“摊丁入亩”的赋役制度奠定了基础。
分词解释
条
tiáo,tiāo
1 植物的细长枝:枝~。柳~儿。荆~。2 泛称条形的东西:~子。面~儿。便(biàn)~儿。金~。铁~。3 细长的形状:~形。~纹。~案。~几(jī)。~凳。~幅(直挂的长条字画)。苗~。身~。4 项目,分项目的:~例。~令。~文。~陈(a.分条叙述;b.旧时向上级分条陈述的文件)。5 层次,秩序:~理。~贯。有~不紊。6 量词。
鞭
biān
1 驱使牲畜的用具,柔软像绳子:~杆。~长莫及。2 用鞭子抽打:~打。~扑。~责。~策。3 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教~。4 一种古代兵器,铁制有节,无锋刃:钢~。竹节~。5 编连成串的爆竹:~炮。小~。
法
fǎ
1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办。~典。~官。~规。~律。~令。~定。~场。~理。~纪。~盲。~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制。~治。犯~。守~。合~。宪~(国家的根本大法)。政~。奉公守~。逍遥~外。2 处理事物的手段:办~。设~。手~。写~。3 仿效:效~。4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式。~帖。5 佛家的道理:佛~。~号。~轮。~像。~门。6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师。~器。~事。7 指“法国”:~文。~式大菜。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