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装盗金的拼音、解释、组词

束装盗金的简介:

shù zhuāng dào jīn
指无端见疑。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汉代直不疑官居郎位时,有同僚返乡,误持其同舍郎之金离开,后同舍郎发觉,怀疑是直不疑所盗,直不疑并不辩解,另买金赔偿,直到返乡者回来,归还误拿之金,方真相大白。典出汉书.卷四十六.直不疑传。后以比喻无故受人怀疑。南朝宋.颜延之.庭诰:「况动容窃斧,束装盗金,又何足论也。」

1. 汉代直不疑官居郎位时,有同僚返乡,误持其同舍郎之金离开,后同舍郎发觉,怀疑是直不疑所盗,直不疑并不辩解,另买金赔偿,直到返乡者回来,归还误拿之金,方真相大白。典出《汉书.卷四六.直不疑传》。后以比喻无故受人怀疑。南朝宋.颜延之〈庭诰〉:「况动容窃斧,束装盗金,又何足论也。」

关于“束装盗金”的情况,发现其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惯用语。因此,我推测您可能是想了解某个与之相近或者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了类似词汇的故事或情节。“束装”通常指的是收拾行装、准备出发;而“盗金”显然意味着盗窃金银财宝。将二者结合起来理解,可能是指某人在整理行囊时产生了不正当的想法,从而做出了偷窃的行为。

但为了使表达更准确,我假设您想了解的是与之相近的一个成语或惯用语——即“束装携金”,不过这个短语还是不够常见,需要进一步解释。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并未找到直接使用此表述的情节。通常描述类似场景时可能会说“盗取财物”或者“行窃”。

因此,我将基于上述理解来给出几个相似情景的造句示例:

  1. 他为了远行而束装,却不料心中生出不轨之念,在离开之际偷走了主人的部分财宝。
  2. 那人原本只是去旅行途中打点行装,却因为贪婪而产生了“束装携金”的念头,结果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3. 他本计划在离家之前整理好所有的财物(即“束装”),但在最后关头动了歪心思,偷偷拿走了一些贵重物品。
  4. 在即将远行前夜,他认真地整理行李箱里的所有物品(即“束装”),却鬼使神差般地拿走了几件非常值钱的首饰,并且打算将它们永远藏匿起来。
  5. 临行之前,他必须确保一切必需品都已经打包妥当(即“束装”),然而内心深处萌生了一个邪恶的想法:如果带走一点金银财宝会怎么样?

请注意,以上句子是基于对您所提供短语的理解构建的,并非直接出自任何传统成语或故事。希望这些例子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相关表达方式。

分词解释

shù

1 捆住,系:~缚。~装(整理行装)。~发(fà)。~之高阁。~手无策。2 量词,用于捆在一起的东西:~修(十条干肉,原指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后指给老师的报酬)。3 聚集成一条的东西:光~。电子~。4 控制,限制:~身。无拘无~。5 事情的结末:收~。结~。6 姓。

zhuāng

1 穿着的衣物:服~。便~。军~。中山~。~裹。2 特指演员演出时的穿戴打扮:上~。卸~。3 特指出行时带的东西:治~。整~待发。4 特指工业生产或军队作战所需的用具和器械:~备。~置。~甲。5 用服饰改变人的原来原貌:化~。乔~打扮。6 假作,故意做作:佯~。~相。~模作样。7 安置,安放:~载。~卸。8 布置,点缀:~修。~饰。9 特指对书籍、字画加以修整或修整成的式样:~订。~帧。~裱。线~。精~。~潢(原指用黄檗汁染的纸装裱书画,现泛指装饰物品使之美观)。

dào

1 偷窃,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窃。~贼。~伐。~掘。~运。~卖。~用。~名欺世(亦称“欺世盗名”)。2 偷窃或抢劫财物的人:海~。强~。窃国大~。

jīn

1 一种化学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79,黄赤色,质软:黄~。~子。~笔。2 金一类的,具有光泽、延展性,容易传热和导电的固体的通称(汞除外)。:~属。五~(旧指金银铜铁锡)。合~(两种或多种金属混合而成的金属)。~文(铸或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旧称“钟鼎文”)。3 钱:现~。基~。挥~如土。4 指兵器或金属制的乐器:~革(兵器甲铠的总称,引申指战争)。~声(a.钲声;b.钟声)。~鼓(锣鼓)。5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6 喻尊贵、贵重、难得、持久、坚固、有光泽等:~兰(友情深)。~刚(梵语意译,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瓯(a.盛酒器;b.喻疆土完整)。~城汤池。7 一些动、植物因颜色似金而得名:~鱼。~乌(太阳)。~龟。~丝猴。8 中国朝代名:~代。9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