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辟公府不就的拼音、解释、组词

连辟公府不就的简介:

lián bì/pì gōng fǔ bù jiù
1. 连:屡次。辟:征召。这个意思现已不用。公府: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军事)、司徒(政事)、司空(工程)为三公。就:上任。“连辟公府”即连辟于公府”的意思,“于”表“被”。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 AI解释

这句话出自古代典籍,其中“连辟公府”和“不就”的意思如下:

  • 连辟(bì)公府:连着被官府征召。这里的“辟”,是征召的意思,在古代多指皇帝或长官向下级官员发出邀请或者任命;“公府”则指的是中央政府的各级部门。“连辟公府”即多次被朝廷或地方官府征召,意为多次被征召到不同的官方机构任职。

  • 不就:不去赴任,没有去就职。这句话表明即使多次收到征召通知,当事人也没有选择接受任命或上任工作。可能是因为个人意愿、身体状况或其他原因拒绝赴任。

综合起来,“连辟公府不就”这一短语意味着某人多次被朝廷或地方官府征召任职,但他选择了不去就职,表明了他保持某种独立立场或者拒绝为某些职位服务的态度。

以下是五个使用该词语的造句:

  1. 他虽然多次被朝廷征召,但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连辟公府不就
  2. 在那个时代,许多士人因为对政治环境不满而连辟公府不就
  3. 虽然官府不断邀请他出任重要职务,但他因个人原则选择连辟公府不就
  4. 这位名士尽管才华横溢,但屡次拒绝朝廷征召,一直连辟公府不就
  5. 由于对当时的朝政感到失望,许多官员选择了连辟公府不就的态度。

分词解释

lián

1 相接:~日。~夜。~年。~亘(接连不断)。~襟(姐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载。~缀。~理。烽火~天。~篇累(lěi )牍。2 带,加上:~带。~坐(一个人犯法,他的家属、亲族、邻居连带受处罚)。3 就是,既使,甚至于:~我都不信。4 联合:外~东吴。5 军队的编制单位,“排”的上一级:~长。6 姓。7 同“ 琏 ”,古代宗庙盛黍稷的器具。8 同“ 链 ”,铅矿。

bì,pì

1 君主:复~。2 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召。~引。~书。~除(征召推举授官)。~举。3 古同“避”,躲,设法躲开。4 古同“睥”,睥睨。

gōng

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2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理。~式。~海。~制。3 国家,社会,大众:~共。~安(社会整体的治安)。~众。~民。~论(公众的评论)。4 让大家知道:~开。~报。~然。5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子。~主。6 敬辞,尊称男子:海~。包~。诸~(各位)。7 雄性的:~母。~畜。8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外~(外祖父)。9 姓。

1 储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库。天~。2 旧时封建贵族和官僚的主宅,泛指一般人的住宅:~邸。~第。王~。~上。3 中国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区域名,等级在县和省之间:开封~。~尹。~治。~试。首~。4 国家行政机关:政~。官~。5 古同“腑”,脏腑。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jiù

1 凑近,靠近:避难~易。~着灯看书。2 到,从事,开始进入:~位。~业。~寝。~任。~绪。~医。高~。3 依照现有情况或趁着当前的便利,顺便:~近。~便。~事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