焰口的拼音、解释、组词
焰口的简介:
yàn kǒu
1.《救拔焰口饿鬼经》:"﹝阿难﹞即于其夜三更已后,见一饿鬼,名曰焰口。其形丑陋,身体枯瘦,口中火然,咽如针锋,头发蓬乱,爪牙长利,甚可怖畏。"后因以"焰口"指称饿鬼。佛事中有"放焰口"或省称"焰口",即是施食于饿鬼的仪轨。
1.《救拔焰口饿鬼经》:"﹝阿难﹞即于其夜三更已后,见一饿鬼,名曰焰口。其形丑陋,身体枯瘦,口中火然,咽如针锋,头发蓬乱,爪牙长利,甚可怖畏。"后因以"焰口"指称饿鬼。佛事中有"放焰口"或省称"焰口",即是施食于饿鬼的仪轨。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一种佛教修行仪式。焰口本是一饿鬼名,源于唐代翻译的密教典籍。据说一次夜里,阿难正在修行时看到口吐火焰的饿鬼焰口,为免自己堕入饿鬼道,及使诸饿鬼解除痛苦,向佛陀请示。佛陀说出此种施食的方法。后人称向饿鬼施食的仪式为「焰口」。有关焰口的仪式,由于传承不一,相互径庭。也称为「放焰口」、「施食」。
《焰口》,在佛教文化中,是一种供僧念诵的经典名称,意为“饿鬼之食”,通常指一种特殊的佛事仪式。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焰口》指的是僧人以念经、讲法的形式来超度饿鬼道众生的一种法会形式,目的是通过供施饮食,令无主的饿鬼得以享受,从而减轻他们的痛苦。
这种仪式常与《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相联系,即在诵读该经典的基础上进行。仪式中常常伴有佛像、法器等元素,以此来营造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氛围。通过这样的仪式,信徒们认为可以积累功德,同时帮助那些遭受苦难的灵魂。
造句
- 在端午节期间,民间还会举行《焰口》法会,以求福消灾。
- 春节前后,一些寺庙会举办连续数日的《焰口》仪式,旨在为众生祈福。
- 每次参加完《焰口》法会后,都会感到身心得到了净化与升华。
- 为了更好地理解佛教文化,《焰口》的诵经成为了我学习的一部分。
- 虽然我不信教,但还是愿意参与寺庙举行的《焰口》仪式,体验那份庄重和宁静。
请注意,《焰口》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其具体内容和形式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地区、寺院有所不同。以上信息旨在提供一个大致的理解,并非完全准确的描述。如果你对佛教文化有更深的兴趣,建议进一步阅读相关资料或咨询宗教人士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