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匦使的拼音、解释、组词
理匦使的简介:
lǐ guǐ shǐ
1.唐代于垂拱二年(一说垂拱元年)始于庙堂置匦(意见箱),收纳臣下意见书,以申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由御史中丞﹑侍御史﹑中书舍人等人为理匦使,负责处理其事。
1.唐代于垂拱二年(一说垂拱元年)始于庙堂置匦(意见箱),收纳臣下意见书,以申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由御史中丞﹑侍御史﹑中书舍人等人为理匦使,负责处理其事。
- AI解释
《理匦使》是古代中国官职之一,属于专门处理臣民上书意见和申诉的机构设置。其中,“理”意为整理、审理;“匦”是古代用来放置臣下奏疏或民众所进谏言的一种木匣子。“使”,即使者或官员,负责管理这一制度。因此,《理匦使》指的是专门负责接收并处理臣民意见和申诉的官员。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在封建王朝中,为确保统治者能够及时了解民间疾苦、政事得失以及各种建议和批评,“理匦”制度应运而生。它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职责范围:《理匦使》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管理这个系统,接收并处理来自各地的奏章和民众意见,为皇帝提供决策依据,并监督相应措施的执行情况。
造句
- 明代曾设立过理匦使一职,以期更有效地听取民意、改进政务。
- 在古代王朝中,设理匦使这一职位是为了确保皇权得到来自民间的各种反馈和意见。
- 古人的理匦制度,与当今政府公开透明的政策相比,也是一种别样的政治智慧。
- 李太史担任理匦使期间,积极听取各方意见,推动了一系列有益于百姓福祉的改革措施。
- 历史上,设立专门处理臣民上书的机构如理匦使,体现了古代统治者重视民意的态度。
以上是对《理匦使》一词及其相关内容的具体解释与应用。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