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鞮的拼音、解释、组词
铜鞮的简介:
tóng dī
1.春秋晋邑名。在今山西省沁县南。晋平公曾筑铜鞮宫于此。汉置县﹐治所在今山西省沁县南。北魏以后屡有迁移。明洪武初废入沁州。 2.春秋晋离宫名。 3.指襄阳。 4.曲名。 5.亦作"铜鍉"。复姓。春秋时有铜鍉伯华。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春秋晋邑名。在今山西省沁县南。晋平公曾筑铜鞮宫于此。汉置县﹐治所在今山西省沁县南。北魏以后屡有迁移。明洪武初废入沁州。 2.春秋晋离宫名。 3.指襄阳。 4.曲名。 5.亦作"铜鍉"。复姓。春秋时有铜鍉伯华。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AI解释
词语“铜鞮”是古代中国历史中较为特殊的一个词汇,它主要与晋国的君主及其故事相关。在古汉语里,“铜鞮”的解释和用法多样:
- 地名:最初指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地点,后来也用来泛指美好的地方或风景宜人的居所。
- 典故:“铜鞮之歌”是古代中国一个关于忠臣与君主间情感故事的象征。这个故事讲述了赵宣子和魏献子之间的友情,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超越了身份地位的差异。
下面提供5个句子作为造句参考:
- 汉代诗人常常在诗中提到“铜鞮”,以此表达对美好自然景色的向往。
- 由于历史故事的影响,“铜鞮”成为了后人描述忠诚与友情之间不朽情谊的经典例子。
- 在晋国历史课本中,老师不仅讲述赵宣子与魏献子的故事,还向学生们介绍了他们居住在“铜鞮”的时期。
- 为了纪念古代忠臣之间的深厚友谊,在一些地方建有“铜鞮之歌”主题公园,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 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诗作中写道:“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里的“巴山夜雨时”可以被视作是对古代忠臣故事的隐喻,如赵宣子与魏献子之间发生的“铜鞮之歌”。
需要注意的是,“铜鞮”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上述解释及造句主要基于其历史背景和文化象征意义。
分词解释
铜
tóng
1 一种金属元素,富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都很强,它的合金是电气、机械和国防工业的重要原料:紫~(纯铜。亦称“红铜”)。青~。黄~。~矿。~器。~币。~臭(ch恥 )(指铜钱的臭味,用以讥讽唯利是图的人,如“浑身~~”)。~墙铁壁(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亦称“铁壁铜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