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的拼音、解释、组词
政事堂的简介:
zhèng shì táng
1.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北宋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元丰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
1.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北宋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元丰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
- AI解释
《政事堂》,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种特定机构,是唐代以前宰相议政的地方。唐太宗贞观年间正式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办公场所,并逐渐成为三省长官商议军国大事的中枢。政事堂的设置反映了唐代政治体制的发展和变革,标志着宰相权力的集中化。
详细解释:
- 名称由来:唐朝之前,宰相办公地点多称中书、门下等不同名称,唐太宗时期正式命名“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之所。
- 功能作用:是三省长官讨论国策的重要场所。在唐代,政事堂属于权力核心之一,三省长官每日在此集会,讨论和决定国家大事,具有决策权和议政权。
- 象征意义:政事堂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造句:
- 唐朝开元年间,由于政事堂内意见分歧,导致了一些政策制定上的延误。
- 在政事堂上,宰相们讨论了如何改善国家税收制度的问题。
- 李白曾写下《赠韦侍御赴安西》一诗,“明主每劳心”,其中暗指政事堂议事时的劳苦。
- 由于新任宰相对政事堂的规则尚不熟悉,导致第一次会议效率低下。
- 政事堂内充满了激烈的辩论和激烈的争论,最终形成了新的国家政策。
这些句子既描述了政事堂在唐代政治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其作为决策核心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分词解释
政
zhèng
1 治理国家事务:~治。~府。~党。~权。~纲。~策。~令。~绩。~见。~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局。~变。参~。议~。2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财~。邮~。民~。3 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家~。4 姓。
事
shì
1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情。~件。~业。2 变故:~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端。3 职业:谋~(指找职业)。4 关系和责任:你走吧,没你的~了。5 办法:光着急也不是~儿,还得另找出路。6 做,治:不~生产。无所~事。7 服侍:~父母。
堂
táng
1 正房,高大的房子:~屋。~客。~倌。礼~。澡~。2 同祖父的亲属关系:~房。~兄弟。3 旧时官吏审案办事的地方:大~。公~。过~。4 量词:上了一~课。一~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