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虾蟆的拼音、解释、组词
井底虾蟆的简介:
即井蛙。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井底之蛙」。见「井底之蛙」条。
2. 此处所列为「井底之蛙」之典源,提供参考。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1>(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2>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3>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4>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解〕 (1) :音ㄨㄚ,同「蛙」。 (2) 拘于虚:受到居住地方的限制。虚,指空间而言。 (3) 曲士:鄙陋之人。曲,音ㄑㄩ。 (4) 束于教:受到本身所学的束缚。
3. 此处所列为「井底之蛙」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庄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时代,百姓饱受战火之苦,个人的生命在战争中就像蝼蚁般的脆弱,朝不保夕。庄子自觉无法改变现实环境的残酷无情,转而思考个人如何在动荡的世间安身立命。他用了许多天马行空,富于想像力的寓言,生动贴切的表达了他的中心思想。在〈秋水〉中,庄子生动地描述了河伯和北海的对话。秋天的时候,黄河河水高涨,河面宽广到甚至无法从这岸分辨对岸的牛马。河伯对此沾沾自喜,以为天下没有比黄河更壮观的景象了。但当河伯顺流东下,来到了北海,看到了一片没有边际的汪洋,比起自己居住的黄河不知大上了多少倍时,就对自己之前的无知和自傲感到惭愧不已。北海便对河伯说道:「没有办法跟住在井底的青蛙谈论海洋之大,这是因为受到所住环境的限制;无法跟夏天的虫子谈论冬天的冰霜,这是因为受到生存时间的限制;而无法跟鄙陋之人谈论真理之道,也是因为受限于他们的教育背景。人受到现实环境的限制是何等大啊!今日你看到了大海,才发现黄河的渺小,然而这看似没有际涯的海洋,在浩瀚无穷的天地之间,跟大仓库里的一粒米又有什么分别呢?」后来后来「井底之蛙」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见识浅薄的人。
实际上,“井底虾蟆”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词汇,它更像是对某些词语进行组合后的创造性的表达。在这里,“井底”的概念来自于“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指的是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的人;而“虾蟆”是一种常见的两栖动物,在这里用来象征那些自以为是或者眼界狭窄的人。因此,我们可以说“井底虾蟆”是用来形容那些见识有限、思想狭隘、自以为是的人物形象。
详细解释
- 背景: 来源于对成语“井底之蛙”的延伸,结合了青蛙(虾蟆)这一形象。
- 含义: 形容那些处于封闭环境或信息闭塞状态下的人,他们往往自视甚高,却对自己的局限性毫无察觉。这种人可能在某个狭小的领域内自认为是专家,但在更广阔的视野里显得十分愚昧。
- 寓意: 强调了开放思想、开阔眼界的重要性。
造句
- 小明虽然学历很高,但因为长期生活在一个小镇上,所以常常显得有些“井底虾蟆”,对很多外面的世界的事情一无所知。
- 这个公司的管理层都是些“井底虾蟆”,对外部市场的变化毫无察觉,最终导致了失败。
- 他自认为是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但实际上就是个“井底虾蟆”,经常说出一些荒谬的观点。
- 那个人总是一副自以为是的样子,就像是一个“井底虾蟆”,整天都在自我封闭的小世界里胡言乱语。
- 虽然他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他依然像“井底虾蟆”一样,对外界的巨大变化一无所知。
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创造性的词汇或短语。请注意,“井底虾蟆”并不是一个传统成语或俗语,但在特定的情境中可以用作形象化的表达。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