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七国之乱的拼音、解释、组词
吴楚七国之乱的简介:
wú chǔ qī guó zhī luàn
西汉初年诸侯王国的叛乱。汉初,文帝、景帝因中央政权受到诸侯王国势力的威胁,遂采取削弱诸侯实力的措施。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与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七国发动叛乱,景帝派周亚夫率军于三个月内平定叛乱。从此诸侯王国势力衰落。
西汉初年诸侯王国的叛乱。汉初,文帝、景帝因中央政权受到诸侯王国势力的威胁,遂采取削弱诸侯实力的措施。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与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七国发动叛乱,景帝派周亚夫率军于三个月内平定叛乱。从此诸侯王国势力衰落。
- AI解释
《吴楚七国之乱》,也称为“七国之乱”或“七国叛乱”,是中国历史上汉景帝时期发生的一场重要政治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154年,当时,汉初分封的七个异姓诸侯王国不满中央集权,联合起来反抗汉朝中央政府的统治,从而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叛乱。
详细解释: - 背景原因: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但随着汉武帝时期实施“推恩令”后,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然而在汉景帝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王依然拥有极大的权力和土地,他们对中央集权存在不满。 - 起因: 主要由吴王刘濞(原齐国丞相)发起,认为自己应有更大的权利范围。 - 过程与结果: 战争中,汉朝凭借有效的军事策略最终平定了叛乱。汉景帝处死了主要的叛军首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并实施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稳定的措施。
以下是使用“吴楚七国之乱”这一历史事件背景创造的一些句子:
- 文学表达: “古往今来,历史上有无数场战争是为了权力而起。比如汉朝初年的‘吴楚七国之乱’,就因为分封制与集权之间的矛盾爆发了。”
- 讨论话题: “读史明智,我们可以从《吴楚七国之乱》中看到,权力过度分散容易引发内乱,这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启示?”
- 历史分析: “汉景帝时期实施‘推恩令’前后的局势变化,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的爆发与平息的关键转折点。”
- 比喻表达: “他就像一个国家中企图分裂的‘吴楚七国’,最终却被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所镇压。”
- 学术探讨: “研究《吴楚七国之乱》对于理解汉朝初期的政治体制及其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反映了诸侯王与中央之间的权力斗争,也展示了汉朝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策略。”
通过这些句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吴楚七国之乱”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及它在多个方面的应用和含义。
分词解释
吴
wú
1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钩(古代吴地出产的一种弯刀,后泛指锋利的刀剑)。~越同舟(喻过去的仇人由于当前利害一致而成为朋友)。2 中国东汉末年三国之一:~下阿蒙(喻原先学识粗浅的人)。3 泛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语。~牛喘月(喻见到类似事物就胆怯害怕起来)。4 姓。
楚
chǔ
1 落叶灌木,鲜叶可入药。枝干坚劲,可以做杖。亦称“牡荆”。2 古代的刑杖,或学校扑责学生的小杖:捶~。夏~。~掠(拷打)。~挞(拷打)。3 中国春秋时国名:~天(楚地的天空。因楚在南方,亦泛指南方天空)。~声。~歌(楚人之歌)。~狂。~腰(泛称女子的细腰)。~辞。四面~歌。~材晋用(指使用他国人才,或指人才外流)。4 指中国湖北省和湖南省,特指湖北省:~剧。5 痛苦:苦~。痛~。凄~。酸~。6 清晰,鲜明,整洁:清~。衣冠~~。7 姓。
七
qī
1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2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3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国
guó
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2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3 姓。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乱
luàn
1 没有秩序:~套。紊~。凌~。2 社会动荡,战争,武装骚扰:~世。政~。平~。~邦不居。3 混淆:~伦。败常~俗。4 任意随便:~吃。~跑。5 男女关系不正当:淫~。6 横渡:~流。7 治理:~臣。8 古代乐曲的最后一章或辞赋末尾总括全篇要旨的部分:~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