昧死的拼音、解释、组词
昧死的简介:
mèi sǐ
冒死。古代臣下上书帝王用语,表示敬畏:臣昧死愿望见大王。
冒死。古代臣下上书帝王用语,表示敬畏:臣昧死愿望见大王。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冒昧而犯死罪。秦汉间群臣上书常用的谦词,以表敬畏。《韩非子.初见秦》:「臣昧死,愿望见大王。」《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臣昧死谨言,伏候敕旨!」
《昧死》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常用于表示极其诚挚或郑重的态度。在正式或古文文献中较为常见,含义为“冒死”、“愿以死相告”,强调说话者为了表达某种意思不惧生死的决心和态度。这个词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多见于上书君主、向朝廷进言等场景。
详细解释
- 昧:这里可以理解为隐瞒或隐藏的意思,在这种语境下有“冒昧”之意。
- 死:表示极端的决定或行动,常用于强调说话者的决心和勇气,有时也带有夸张色彩。
整体而言,《昧死》表达了即便面临生死,也要坚决表达观点的决心。
造句
- 古代文臣上书言事时常用:“昧死奏闻,望陛下明察秋毫。”——意思是说,我冒死来进言,请您明辨是非。
- 在那场战前誓师大会上,将军挥舞着长剑,对着天喊道:“某官今昧死一搏,愿为国捐躯!”——展现了他愿意以身许国的决心。
- 旧时读书人向皇帝上书直言时会说:“臣昧死再表奏闻,请陛下详察。”——显示了其对君主的极度忠诚和直言进谏的精神。
- 古代侠客在绝境下为解救某事而发出的誓言中,可能会说到:“某人今昧死一战,誓以命相搏!”——展现了他们不畏生死、勇于斗争的态度。
-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描述英雄人物时,会提到:“他乃一介书生,今昧死向天子进言,愿为苍生立功。” —— 表达了这位书生愿意为了正义事业不惜一切的决心。
这些例子展示了《昧死》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方式及其所表达的情感色彩。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