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1200)的拼音、解释、组词

朱熹(1130~1200)的简介:

zhū xī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认为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但“理在先,气在后”。主张启发式教育方法,反对死记硬背。对经学、史学、文学以及自然科学也有研究与贡献。著作有《四书集注》、《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等。

  • AI解释

《朱熹(1130~1200)》这一词条主要涉及的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及教育家——朱熹。他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后世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细解释

生平概述 朱熹生于北宋末期,南宋初期,字元晦,号晦庵,晚年又自号“竹溪”,福建尤溪人。他不仅在哲学上主张理学,在教育、文学等多个领域也有卓越贡献。他的著述丰富,《四书集注》被认为是解释和弘扬儒家经典的重要文献之一。

学术贡献 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天理与人性关系的理解,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倡导通过修养自身的道德品质来实现个人的精神升华和社会和谐。他还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方法,即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获取知识。

教育理念 朱熹注重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提倡师道尊严的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勤于探究。他编纂的《小学》和《家礼》,对于后世家庭礼仪及个人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造句

  1. 他对《朱熹(1130~1200)》的研究揭示了理学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 朱熹的思想对后来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人认为他是儒家思想的一位杰出传承者。
  3. 通过研究《朱熹(1130~1200)》,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对于道德修养的看法。
  4. 朱熹倡导的学习方式“格物致知”,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借鉴。
  5. 在探讨宋代思想文化时,不能忽视对《朱熹(1130~1200)》的研究与评价。

通过这些句子的使用,“朱熹”不仅被放在了历史语境中,还展现了他在哲学、教育等多个方面的贡献及其影响力。

分词解释

zhū,shú

1 红色:~红。~批。~笔。~文(印章上的阳文)。~门(红漆大门,旧时指豪富人家)。2 矿物名:~砂(无机化合物,中医用于镇静剂。亦称“辰砂”、“丹砂”)。~墨。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