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邮之戮的拼音、解释、组词

杜邮之戮的简介:

dù yóu zhī lù
杜邮: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戮:杀。指忠臣无辜被杀。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武安君行至杜邮,秦王赐剑自杀的典故。典出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传。后用以称忠臣见忌无辜被杀。后汉书.卷五十八.傅燮传:「夫孝子疑于屡至,市虎成于三夫。若不详察真伪,忠臣将复有杜邮之戮矣!」

1. 武安君行至杜邮,秦王赐剑自杀的典故。典出《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传》。后用以称忠臣见忌无辜被杀。《后汉书.卷五八.傅燮传》:「夫孝子疑于屡至,市虎成于三夫。若不详察真伪,忠臣将复有杜邮之戮矣!」

词语“杜邮之戮”并不常见,似乎不是一个标准的历史或文学术语。根据拆解来看,“杜邮”可能是指某地名或人名的一部分;“之”字在此通常表示连接两个相关事物;而“戮”则有杀戮、刑罚的意思。然而,由于该词语组合没有广泛认可的解释依据,我们可能需要具体情境来推测其含义。

若要推断,“杜邮之戮”可能是形容某人或某事件与某个地方相关的某种惩罚或悲剧性遭遇。基于此推测,以下为五个造句示例:

  1. 古代史书中记载了诸多英雄人物的悲壮结局,《杜邮之戮》可能描述了一位将领在战场失利后,在杜邮这个地方遭到严厉制裁的故事。
  2. 杜邮之戮》这一词语经常被用来比喻一种特殊的悲剧或困境,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中也能找到类似的表达方式。
  3. 假设“杜邮”为一个虚构地点,“杜邮之戮”可以指在这样一个假设情境下发生的令人惋惜的事件。
  4. 杜邮之戮》或许象征着某些历史人物在特定条件下遭遇不幸或悲剧性的命运,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失败者或是犯错者的处置方式。
  5.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杜邮之戮”可以被作者用来描述角色面临的巨大压力或者突如其来的厄运。

请注意,上述内容为基于“杜邮之戮”可能含义的推测性造句,并非来源于实际的历史文献或经典著作。在正式使用时,请确保其准确性和适用性。如果需要更精确的信息,建议参考相关学术资料进行核实。

分词解释

1 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俗称“杜梨”,亦称“甘棠”、“棠梨”。木材可做扁担或刻图章。2 阻塞(sè),堵塞(sè):~绝。~塞(sè)。~门谢客,防微~渐。3 〔~撰〕凭自己的意思没有根据地编造。4 姓:~康(相传最早发明酿酒的人,文学作品中借指酒)。

yóu

1 由国家专设的机构传递信件、款项、物件等:~递。~包。通~。2 有关邮务的:~政。~购。~船。3 特指“邮票”:~展。~坛(集邮界)。集~。4 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吏。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