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墨本的拼音、解释、组词
朱墨本的简介:
zhū mò běn
1.朱笔和墨笔兼用的稿本。 2.红黑两色套印的书本。已发现的最早套印本是蒙古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湖北江陵资福寺刻的无闻和尚《金刚经注》,用红色印经文和圈,用黑色印注。沿至明末,吴兴闵齐伋﹑凌蒙初两家所刊诸书,盛用两色套印,墨印正文,朱印评点。
1.朱笔和墨笔兼用的稿本。 2.红黑两色套印的书本。已发现的最早套印本是蒙古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湖北江陵资福寺刻的无闻和尚《金刚经注》,用红色印经文和圈,用黑色印注。沿至明末,吴兴闵齐伋﹑凌蒙初两家所刊诸书,盛用两色套印,墨印正文,朱印评点。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明万历间,乌程闵齐伋所刊印的书,用墨色印书文,朱色印圈点及评语,两色相套,世称为「朱墨本」,通称为「闵刻本」。
2. 用朱笔和墨笔分别书写的书稿。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此国史有朱墨本之始也。」
《朱墨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籍版本类型,特指用红色和黑色墨水分别批注或修改过的古籍版本。这种版本通常会在书页上使用红笔进行重要的评注、校勘标记或是批评性标注,而正文部分则可能用黑墨书写。它反映了古代学者或官员对文献的批注、校订工作及其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历史和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详细解释
- 朱色与黑色的应用:在古籍中,“朱”通常指的是红色,“墨”则是指黑色。使用这两种颜色分别进行标注,能够使得重要的评语或修改一目了然。
- 内容性质:这些标记可能包括了对文本的校勘、注解、批语或者批评性意见等,是古代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 研究价值:通过分析《朱墨本》中的不同颜色标注,可以了解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的版本变迁情况以及古人对于该书的看法。
造句
- 学者们对比了多个版本的《朱墨本》,以期更加准确地理解原作者的思想。
- 这部《朱墨本》非常珍贵,它是研究当时社会思想状况的重要资料。
- 在仔细阅读这部《朱墨本》后,他对原文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 专家们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这份《朱墨本》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以便更多人能够查阅和学习。
- 这部《朱墨本》中红色的标注非常醒目,它们不仅是作者观点的直接体现,也是学术讨论的重要证据。
这些句子旨在展示《朱墨本》在历史研究、文献整理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重要性。
分词解释
朱
zhū,shú
1 红色:~红。~批。~笔。~文(印章上的阳文)。~门(红漆大门,旧时指豪富人家)。2 矿物名:~砂(无机化合物,中医用于镇静剂。亦称“辰砂”、“丹砂”)。~墨。3 姓。
墨
mò
1 写字绘画用的黑色颜料:一锭~。~汁。~盒。~迹。~宝(珍贵的字画。亦用来尊称别人写的字、画的画)。2 写字画画用的各色颜料:~水。油~。粉~登场。3 黑色或接近于黑色的:~黑。~面(a.黑的脸色;b.指墨刑)。~镜。~绿。~菊。~晶(黑色的水晶)。4 贪污:贪~。~吏。5 古代一种刑罚,在脸上刺字并涂墨(亦称“黥”):~刑。6 姓。7 古同“默”,缄默。
本
běn
1 草木的根:~草(泛指中药)。无~之木。2 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末(头尾;始终)。根~(根源;彻底;本质上)。3 草的茎,树的干:草~植物。4 中心的,主要的:~部。~体。5 原来:~来。~领。6 自己这方面的:~国。~身。~位。~分(f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