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障的拼音、解释、组词
亭障的简介:
tíng zhàng
1.亦作"亭鄣"。 2.古代边塞要地设置的堡垒。
1.亦作"亭鄣"。 2.古代边塞要地设置的堡垒。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边塞险要处,筑墙置亭,使人看守,用以守御,称为「亭障」。《史记.卷八八.蒙恬传.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土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过真定,北上马岭,历亭障堡戍,窃好问老校退卒,能言其事。」
《亭障》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出现,通常指的是边防设施的一种,多见于中国的军事和地理历史著作中。"亭"指的是中国古代设置在边疆或交通要道上的小型军事瞭望站、驿站或哨所;"障"则是设在重要的山口、峡谷等地方的防御工事。这两个词组合起来,表示为了防护边境安全而建立的各种设施。
详细解释
- 亭: 古代指设置在边塞或交通要道上的小型军事瞭望站、驿站或是供往来行人休息之处所。
- 障: 则是指设在重要的山口、峡谷等处的防御工事,目的是为了防止敌军突然袭击。
造句
- 在古代,中原与异族之间常常设立亭障以进行监视和抵御,保障国家的安全。
- 历史上著名的"长城"就是由一系列互相呼应的亭障构成,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 这些亭障不仅具有军事防御的功能,还作为传递信息、物资补给的重要节点,在边疆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
- 《史记》中记载,汉武帝时期便开始大力修建和维护边塞地区的亭障系统,以加强对西部边境的控制。
- 虽然现代战争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古代设立在重要战略位置上的亭障仍然被视为历史上军事防御策略中的经典之作。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