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之学的拼音、解释、组词

伊洛之学的简介:

yī luò zhī xué
1.指宋程颢﹑程颐的理学。程氏兄弟洛阳人,讲学伊洛之间,故称。

  • AI解释

伊洛之学》,是宋明理学中朱熹门人及再传弟子所创立和弘扬的一支理学流派,主要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程颐兄弟的思想。此名称“伊洛”是指北宋时期的洛阳地区,因为程颢与程颐二人都曾在洛阳讲学,并以洛阳为中心构建起了他们的学术思想体系。

详细解释

  • 学术背景:《伊洛之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宋朝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繁荣,各种哲学思潮相互碰撞。在此背景下,朱熹及其门徒深入探讨和发展了二程的思想。
  • 主要观点:《伊洛之学》强调“理”作为宇宙的根本存在,“理”是事物存在的本质、规律与秩序;“气”则是物质的构成成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要求通过外在世界的观察和体验来获得内在精神的认识。此外,“存天理,灭人欲”也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 重要影响:《伊洛之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和完善,也对后世的政治、教育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造句

  1. 朱熹作为《伊洛之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著作中详细阐述了理学的核心思想。
  2. 对于那些研究中国哲学的人来说,《伊洛之学》是不可绕过的经典之一。
  3. 在那个时代的学术交流中,学者们经常讨论《伊洛之学》中的重要命题。
  4. 通过学习《伊洛之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
  5.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伊洛之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思想。

分词解释

1 彼,他,她:~说。~人(那个人,多指女性)。2 文言助词:下车~始。~谁之力?~于胡底(到什么地步为止,不堪设想的意思)。3 姓。

luò

1 〔~河〕水名,在中国陕西省。又叫北洛河。2 〔~水〕水名,源于中国陕西省洛南县,东流经河南省入黄河。古作“ 雒 ”。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xué

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2 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校”)。~院。~府。中~。大~。上~。3 掌握的知识:~问(简称“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治~。~识。博~多才。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说。哲~。数~。小~(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