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之战的拼音、解释、组词
吴淞之战的简介:
wú sōng zhī zhàn
鸦片战争中战斗之一。1842年6月英国舰队进攻吴淞炮台,江南提督陈化成率部奋起抗击,击伤敌舰多艘。后因两江总督牛鉴溃逃,英军登陆,陈化成腹背受敌,与所部官兵英勇战死。吴淞炮台失陷,英军占据宝山、上海。
鸦片战争中战斗之一。1842年6月英国舰队进攻吴淞炮台,江南提督陈化成率部奋起抗击,击伤敌舰多艘。后因两江总督牛鉴溃逃,英军登陆,陈化成腹背受敌,与所部官兵英勇战死。吴淞炮台失陷,英军占据宝山、上海。
- AI解释
《吴淞之战》是指1842年8月,在鸦片战争后期,清政府与英国侵略者之间发生的一场海陆大战。这场战役发生在上海附近的吴淞口(今属上海市宝山区),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战役之一。
详细解释
- 时间:1842年8月29日
- 地点:上海吴淞口
- 参战方:
- 清朝军队,包括江南提督陈化成率领的守军。
- 英国海军和陆军部队。
- 结果:清朝军队最终失败,但战斗中表现出顽强抵抗精神,并成功延缓了英军的进攻速度。
这场战役是鸦片战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尽管清军最终在军事上失利,但是英勇抗争的精神却激励着后人并成为中国反侵略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造句
- 面对强大的英国军队,《吴淞之战》的胜利虽然短暂,但它证明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
- 吴淞之战中,陈化成提督临危不惧,与将士们誓死抵抗英军,其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纪念。
- 《吴淞之战》不仅是一场军事冲突,更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
- 在历史博物馆中,《吴淞之战》被作为重要展品展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 今天,人们常常在讨论近代史上关键战役时提及《吴淞之战》,以此来激励当前和未来世代。
通过上述解释与造句,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吴淞之战》的历史背景、参与人物及其重要意义。
分词解释
吴
wú
1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钩(古代吴地出产的一种弯刀,后泛指锋利的刀剑)。~越同舟(喻过去的仇人由于当前利害一致而成为朋友)。2 中国东汉末年三国之一:~下阿蒙(喻原先学识粗浅的人)。3 泛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语。~牛喘月(喻见到类似事物就胆怯害怕起来)。4 姓。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战
zhàn
1 打仗:~争。~机。~绩。~略。~术。~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2 泛指争斗,比高下:论~。争~。3 发抖:~抖。寒~。胆~心惊。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