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籍的拼音、解释、组词
口籍的简介:
kǒu jí
1.名籍;户口册。
1.名籍;户口册。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人名册、户籍。《续汉书志.第二五.百官志二》:「凡居宫中者,皆有口籍于门之所属。」唐.元稹〈故中书令赠太尉沂国公墓志铭〉:「公乃献地图、编口籍、修职贡、上吏员。」
词语《口籍》的详细解释
口籍(kǒu j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户籍制度。它与传统的“户籍”不同,指的是以人口为主要登记对象、记载人口信息的册籍或档案。在历史上,“口籍”的主要用途是了解和统计人口数量、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以便于税收、征兵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特点: 1. 人口为中心:重点记录的是个人的基本情况。 2. 详细分类:通常会按照家庭、血缘关系或者职业进行分类登记。 3. 便于统计:便于统治者掌握人口动态,实施有效的社会治理。 4. 资料来源:口籍的形成往往依赖于更广泛的户籍制度和各种行政记录。
造句
- 宋朝实行严格的口籍管理,以确保国家能够准确地进行赋税征收。
- 口籍不仅是政府了解人口信息的重要工具,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结构不可或缺的资料。
- 在元代,由于战争频繁,朝廷对于口籍的登记尤为严谨,以便更好地控制人口流动。
- 清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者对口籍进行了细致地管理与更新。
- 通过研究明清时期的口籍档案,现代历史学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这些造句展示了“口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