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诸侯的拼音、解释、组词
十二诸侯的简介:
shí èr zhū hóu/hòu
1.指春秋时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十二诸侯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记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间周﹑吴与十二国的纪年及大事。因周为天子,吴到春秋后期才兴起,故周吴不在十二诸侯之列。 2.指战国时梁﹑楚﹑齐﹑赵﹑韩﹑鲁﹑卫﹑曹﹑宋﹑郑﹑陈﹑许十二国的君主。 3.泛指各诸侯国。
1.指春秋时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十二诸侯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记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间周﹑吴与十二国的纪年及大事。因周为天子,吴到春秋后期才兴起,故周吴不在十二诸侯之列。 2.指战国时梁﹑楚﹑齐﹑赵﹑韩﹑鲁﹑卫﹑曹﹑宋﹑郑﹑陈﹑许十二国的君主。 3.泛指各诸侯国。
- AI解释
《十二诸侯》这个术语在古代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指的是周朝时期拥有一定独立性和自主权的各国君主或贵族,他们虽然名义上臣服于周天子之下,但在实际治理和外交政策等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由于西周后期,王室日益衰落,使得这些诸侯实际上成为各自领地内的最高统治者,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齐、鲁、晋、宋等国。到了春秋时期,《十二诸侯》通常用来泛指当时活跃于中原地区的多个大国或强国。
以下是五个使用“十二诸侯”的造句:
- 春秋战国时期的《十二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持续了数百年,最终形成了七雄并立的局面。
- 虽然名义上臣服于周天子,《十二诸侯》实际上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并经常互相征伐以扩大领土。
- 在一场历史讲座中,张教授指出,《十二诸侯》的时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 《左传》记载了许多《十二诸侯》之间的盟会与冲突,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局势。
- 王先生在编著古代史书籍时,特别关注到了《十二诸侯》之间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以及他们的兴衰历程。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