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筹不纳的拼音、解释、组词
半筹不纳的简介:
筹:古代计算工具,引伸为计策;纳:缴纳。半条计策也拿不出来。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一筹莫展」。见「一筹莫展」条。
2. 此处所列为「一筹莫展」之典源,提供参考。 《宋史.卷四三四.儒林列传.蔡幼学》陛下欲尽为君之道,其要有三:事亲、任贤、宽民,而其本莫先于讲学。比年小人谋倾君子,为安靖和平之说以排之。故大臣当兴治而以生事自疑,近臣当效忠而以忤1>旨摈弃2>,其极至于九重3>深拱4>而群臣尽废,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自非圣学日新,求贤如不及,何以作天下之才! 〔注解〕 (1) 忤:违逆、不顺从。 (2) 摈弃:遗弃。摈,音ㄅ|ㄣˋ。 (3) 九重:指帝王。 (4) 深拱:无为而治。
3. 此处所列为「一筹莫展」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一筹莫展」原作「一筹不吐」。蔡幼学是宋朝瑞安人,孝宗乾道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宁宗即位时,下诏征求直言,蔡幼学即上奏,提到为君之道有三:事亲、任贤、宽民,其中任贤是很重要的,他说到「前些年,君子被小人暗中陷害而遭到排挤,因此造成本可以有作为的大臣深怕做太多,反而被认为是制造事端,而不敢有所动作。与皇上亲近的臣子本应效忠,但却因忠言直谏违逆皇上,而遭到遗弃。情势演变到最后,皇上于是变得毫无作为,朝廷之中纵使有许多王公大臣,却也不见有人提供一点计策」。后来「一筹莫展」这句成语,就从《宋史.卷四三四.儒林列传.蔡幼学》文中的「一筹不吐」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毫无办法。
1. 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元.无名氏《昊天塔》第二折:「觑敌军似耍,耍,万骑交驰,两军相见,喒手里半筹不纳。」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往常时我习武艺学兵法,到如今半筹也不纳。」也作「半筹莫展」、「一筹不画」。
《半筹不纳》这个词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固定短语,因此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不过,“筹”在汉语中通常指的是计划、计策或者财物等,在某些情境下可以理解为策略或手段。基于上述含义,我们可以推测“半筹不纳”可能有这样几种解释:表示部分的计划或策略没有被采纳;也可能形容财务上的亏空或不足。
如果将其拆解来看,“半筹不纳”更倾向于描述一种状态或者情景,而并非一个完整的成语。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表述,我们可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使用和解读它。
基于上述推测,这里提供几个相关的造句示例:
- 由于公司的资金链紧张,原本制定的拓展计划中的一部分被裁减了,“半筹不纳”就是用来形容这种局面。
- 这次项目失败的原因在于团队内部意见不合,部分提案虽然有很好的创意但最终“半筹不纳”,无法实施。
- 商家在筹备年终大促时遭遇资金短缺,“半筹不纳”的状况让很多促销活动都不得不取消或缩减规模。
- 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快速,企业原本制定的营销策略未能全部执行到位,结果导致了“半筹不纳”局面的产生。
- 在创业初期,虽然有了很多好的想法但缺乏资金支持,“半筹不纳”的情况使得项目难以顺利推进。
请注意,这些句子是基于对“半筹不纳”可能含义的理解所创造,并非来源于正式语料库或典籍。实际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
分词解释
bàn
1 二分之一:~圆。~百(五十,多指岁数)。2 不完全的:多~。~岛。~透明。~脱产。3 在中间:~空。~路上。~夜。4 喻很少:一星~点。chóu
1 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策(➊古代计算用具,以木制成的小棍或小片;➋计策)。~算。~码。略胜一~。竹~。酒~。2 谋划:~款。~备。~措。~划。~集。~建。运~。统~。一~莫展。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nà
1 收入,放进:出~。藏污~垢。2 接受:采~。笑~。~谏。3 享受:~福。~凉。4 缴付:~税。5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鞋底。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