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伯的拼音、解释、组词

二伯的简介:

èr bó/bǎi/bà
1.指周初分别主管东方和西方诸侯的两位重臣周公和召公。 2.指齐桓公晋文公两位霸主。 3.指周文王与齐桓公。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春秋时齐桓公和晋文公二位霸主。《谷梁传.隐公八年》:「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二伯。」《汉书.卷二三.刑法志》:「二伯之后,寖以陵夷。」

2. 周初分别主管东方和西方诸侯的两位大臣周公和召公。《礼记.王制》:「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

3. 称谓。称父亲的第二个哥哥。

4. 称谓。称丈夫的第二个哥哥。

在现代汉语中,“二伯”这个词并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它可能是指某一种特定关系中的称谓。根据上下文的不同,“二伯”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

  1. 家族称呼:在某些地区或家族文化中,“二伯”可能指的是父母兄弟中排行第二的男性长辈。
  2. 社会角色:有时“二伯”也可能用来指代某位在社区、村庄等特定社群中扮演指导者或长者的男性。

为了提供更准确的理解,下面我将假设“二伯”指的是家族中的一个辈分称呼,并给出五个使用该词的造句:

  1. 造句:小明听说二伯生病了,于是决定周末去探望他。
  2. 造句:每到节日,我们全家都会邀请二伯来家中共度佳节。
  3. 造句:小时候,我常常听奶奶讲关于二伯的故事,他是家族中的骄傲。
  4. 造句二伯是家里的顶梁柱,在他的带领下,家庭和睦幸福。
  5. 造句:尽管已经退休多年了,二伯依然关心着村子里的事情,常被尊称为“二伯”。

请注意,“二伯”作为一种称呼,通常带有亲切和尊敬的意味,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来调整其含义。如果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或地区习惯,请进一步明确说明以获得更准确的理解。

分词解释

èr

1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2 双,比:独一无~。3 两样,别的:~话。不~价。

bó,bǎi,bà

1 兄弟排行次序:~仲(指兄弟的次第,喻事物不相上下)。2 父亲的哥哥:~~。~父。~母。3 对父辈戚友的尊称:老~。世~。4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爵。5 旧时对文章、道德足为表率者的尊称:“海内文章~”。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