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庭的拼音、解释、组词

二庭的简介:

èr tíng
1.两个王庭。(1)东汉时指南匈奴与北匈奴。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左贤王蒲奴立为单于,右薁鞬日逐王比不得立,乃率部南依汉,自立为单于,匈奴遂有南北之分。《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其后匈奴争立,日逐来奔……于是匈奴分破,始有南北二庭焉。"(2)唐代指西突厥分裂后的南北二部。咄陆可汗建庭于镞曷山西,谓之北庭;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建庭于虽合水北,谓之南庭。见《新唐书.突厥传下》。唐骆宾王《夕次蒲类津》诗:"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2.第二家门庭。谓再嫁。

  • AI解释

词语“二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汉语中。它通常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两个重要地区或军事要塞:庭州和庭户,但这里更常见的是指与这两个地方相关的区域或者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一地理范围。“庭州”,在唐朝时特指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是唐朝西域的一个重要军政中心;“庭户”则较少单独使用为地名或正式称呼,有时可能作为“府”的别称出现。需要注意的是,“二庭”一词并不常见,上述解释基于其在历史文献中的常见用法和语境推断。

详细解释: - 在古代文献中,“二庭”通常用来指代唐朝中央政府对西域的两个重要据点或军事指挥所。 - 从地理上讲,这两个地方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新疆地区的不同区域,一个是吉木萨尔县北,另一个则可能指的是更广阔的、包括多个府州在内的地区。

造句:

  1. 唐朝时期,许多将领因功被封为“二庭”之将。
  2. 在《全唐诗》中,有诗人通过描绘“二庭”的壮丽风光来赞美边疆的雄伟。
  3. 尽管在历史文献中,“二庭”没有像“安西四镇”那样有名,但它同样承载了唐朝与西域交往的历史痕迹。
  4.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研究“二庭”的军事防御体系对于理解当时唐朝对西域的治理方式有着重要意义。
  5. 古代诗人常常在诗作中提到“二庭”,表达对边疆壮丽风光和军旅生活的向往之情。

请注意,由于“二庭”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历史术语或常用词汇,在使用时可能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背景或上下文,以避免产生误解。

分词解释

èr

1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2 双,比:独一无~。3 两样,别的:~话。不~价。

tíng

1 堂阶前的院子:~院。~园。~除(“除”,台阶)。2 厅堂:~宇。~闱(父母所属内室,借指父母)。~训(父亲的教诲,亦指家教)。家~。3 审判案件的处所或机构:法~。4 古同“廷”,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