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治的拼音、解释、组词

二十四治的简介:

èr shí sì zhì
1.五斗米道的二十四个传教点,多在四川省内。首治为阳平治。诸治由张道陵及其子孙担任首领(称都功)。见《蜀中广记》卷七一。

  • AI解释

《二十四治》,这个词源自中国古代,指的是古代帝王为了治理天下而设立的二十余个行政区域或者治所。实际上,“二十四治”并非特指某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制度,而是历史文献中对多个时期设立行政中心的一种概括性表述。它在不同的史书中有所记载,有时提到的是汉代、唐代或是宋代,具体数量也可能有所不同。通常来说,在某些时期的行政区划中,被提及的治理机构数目接近二十四。

下面提供5个包含“二十四治”的造句示例:

  1. 古代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设立了不同的二十四治来管理国家。
  2.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作者罗贯中提到刘备曾在“二十四治”之一的荆州驻扎。
  3.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古代文献试图重建那个时期的“二十四治”的地理分布。
  4.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发展脉络,学者们会对“二十四治”进行深入研究。
  5. 在现代戏剧创作中,《二十四治》可能被用作背景元素来增强剧情的历史感。

请注意,“二十四治”一词并非指代某一个具体的、明确的行政区划体系,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做适当解释。

分词解释

èr

1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2 双,比:独一无~。3 两样,别的:~话。不~价。

shí

1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2 表示多、久:~室九空。3 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1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zhì

1 管理,处理:~理。~家。~丧。~标。~本。~国安邦。自~。统~(a.管理;b.分配)。2 整理:~河。~水。3 惩办:~罪。处(chǔ)~。4 医疗:~病。~疗。医~。5 消灭农作物的病虫害:~蝗。~蚜虫。6 从事研究:~学。~史。7 安定:~世。~安(社会的秩序)。天下大~。8 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府~。~所。9 姓。